第28章
愈发浓郁。 他倒是想要看看,老二口中的上中下三策,究竟是否可取! “去,把六部尚书与内阁重臣全都唤来。” “唔……顺便叫上太子与太孙!” 第107章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 很快夏原吉、杨荣等重臣赶了过来,连在家养病的金忠也不例外。 毕竟金忠是靖难老臣,朱棣称帝后,因功累迁兵部尚书、太子詹事。 现在朱棣即将挥师北伐,也想问问这个心腹重臣的意见。 众人各自落座,纷纷看向了汉王朱高煦。 说实话,对于汉王爷能够想到什么灭夷国策,金忠夏元吉等人是一点都不期待。 你一个粗鄙简陋的武夫丘八,大字都认识几个,满脑子都是暴力肌肉,能想到什么好主意? 诚然,这位汉王殿下自从上回受伤之后,脑子突然间就好使了一样,在赚钱方面提出了不少确实有效的建议。 但是,这说的好听点,叫“为君分忧”,说的难听一点,就是汉王敛财手段过人罢了。 除此之外,众人还真没见过,汉王爷在治理国政方面,还有什么高见。 以往的汉王殿下,那可是对国政一窍不通啊! 不然,金忠夏原吉等朝堂巨头,也不会始终力挺朱高炽入主东宫了。 奈何汉王几次大动作,给朝廷挣了不少银子,成功缓解了财政压力,赢得皇上欢心。 他们现在也只能心不在焉地坐着,等着看汉王殿下的精彩表演。 大胖胖现在有些纳闷,自家老二什么德行,他最了解不过。 可是近些日子来发生的事情,老二种种古怪的行为举止,还当真让他有些看不懂了。 这家伙现在都会处理国政了? 这不是开玩笑嘛! 眼见人都齐了,朱棣点了点头,笑道:“说吧,老二,你那上中下三策!” 朱高煦先是扫了众人一眼,随即问道:“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问诸位,我们打仗的目的是什么?” 听到这话,众人一愣,有些回不过神来。 打仗的目的是什么? 这还用问吗? 皇上连年挥师北伐,勒紧了裤腰带,也要揍死鞑靼瓦剌,还不是为了肃清漠北,给后世子孙打出一个太平盛世! 你汉王爷可是妥妥的主战派,皇上指哪儿你打哪儿,这个问题是你应该考虑的吗? 朱棣并没有吭声,只是看向一个个大臣,观察着他们的脸色变化。 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屡次北伐,挥师漠北? 这个答案,在他还只是燕王之时,就已经明白了。 当年太祖高皇帝将他封往北平镇守北方险要关口,在藩王任上时朱棣时常与北方的蒙元势力交战,多次战争让朱棣明白了一个道理! 漠北一日不平定,大明将永无宁日! 在此之前,虽然太祖爷已经将蒙古赶出了中原地区,但是漠北的鞑靼、瓦剌部落时常越过边境进犯大明,寇边扰境! 游牧民族骁勇善战,以鞑靼、瓦剌为首的两大势力在漠北彼此争斗不止,战火也慢慢烧到了大明边境。 如果不加以迎头痛击,坐视其壮大发展,只怕大明江山,迟早再次沦陷于蛮夷铁蹄之下,大好河山,变染膻腥! 或许旁人会说,他朱棣好大喜功,多次挥师北伐,是为了像整个天下证明自己。 但在朱棣眼中,漠北一日不太平,他就一日不能安心! 这仗,必须要打! 打出一个太平盛世! 眼见无人回应,薛禄只得出言化解尴尬。 “还能为了什么?自然是为了北疆百姓呗!” “鞑靼瓦剌常年寇边扰境,边疆百姓苦不堪言,不打怎么能行?” 朱高煦闻言点了点头,环顾四周朗声道:“老薛这话,说得不对!” 众人:“???” 啥? 不对? 不对你点什么头? “鞑靼瓦剌寇边扰境,所以我大明挥师北伐,这是打仗的原因,不是目的。” “我们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国家安定,百姓富强,大明安宁,这才是战争的意义!” “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我们打仗也不是因为残暴嗜杀而打仗,而是为了实现太平盛世的政治目的……至于战争,不过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罢了。” 朱高煦声音不大,却响彻整个暖阁。 众人听着他侃侃而谈,都陷入了沉思当中。 朱棣眉头微挑,呢喃着那句后世名言,眼中时不时闪烁着精光。 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只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 这句话,当真是鞭辟入里! 事实真相,原本就是如此。 大明经略外藩所遭到的最大不幸,就是在太祖高皇帝逝世的同时,立即爆发了靖难之役这场内讧,导致大明好几年间完全无暇外顾。 因此,直到高皇帝晚年煞费苦心所建立的对外威力,一下子丧失殆尽,到了他朱棣即位后,又不得不重新开始苦心经营。 起初,他这个新帝的权威还没遍及边陲,他的对外政策专赖招扶,还不能立即出去征讨攻伐。 加之即位初期政权不稳,朱棣全力对内,暂时没有大举出塞远征,只是努力招扶兀良哈三卫和鞑靼、瓦剌等漠北实力最强的游牧部落。 那个时候,蒙古失去了首领,鞑靼、瓦剌两部酋长互相激烈斗争,致使“北虏”相继投降大明。 直到永乐六年,故元嫡裔本雅失里从撒马尔罕回来继承汗位以后,鞑靼对明的态度立刻强硬起来。 本雅失里、阿鲁台等人也连年苦于瓦剌的侵扰,尽管如此,他们自负是元室嫡脉,不愿屈服于大明,因而断然拒绝朱棣一再的温和诏谕。 即便朱棣将鞑靼俘虏尽数送还,用尽一切手段来招降本雅失里,然而这个故元嫡脉非但不领情,还敢把他派去的招扶使都指挥金塔不歹、给事中郭骥等使虏庭,还屠了丘福率领的北伐大军! 这是什么? 赤裸裸的打脸啊! 所以朱棣怒了,决意御驾亲征! 出师之际,鞑靼已经内讧分裂。 朱棣先后在斡难河畔和贝尔湖东追击、击溃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和鞑靼太师阿鲁台两部,战后,本雅失里投奔瓦剌后被杀,阿鲁台遣使朝贡。 原本气焰嚣张的蒙古本部鞑靼,就此元气大伤,彻底臣服于大明王朝,至少数十年内再无南侵劫掠的勇气! 一次北伐之战,成功痛击了气焰嚣张的鞑靼部落,达成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这就证明,战争本就是政治的延续。 如果鞑靼响应号召,乖乖主动臣服大明,他哪里还需要劳师远征? 想着,朱棣忍不住欣慰地笑了笑。 这个老二,真是开窍了啊! 随便一言就发人深省,沉思良久才能明白他的意思。 难道说这小子,当真有什么好主意? 第108章下策!挥师北伐最不可取! 暖阁里面,寂静无声。 所有人都在思考着朱高煦话里的意思,暗自揣摩着深意。 夏元吉目光变得幽深了起来,额头上的皱纹更多了几分。 皇上为了他的宏图霸业,连年挥师北伐,日子最难过的,莫过于户部了。 河南旱灾,山东旱灾,福建倭患,修建顺天新都,疏浚大运河,编纂文献大成,郑和七下西洋…… 这哪一项不得耗费海量银钱? 偏偏这位皇帝还是个战争狂人,一言不合就要开打。 先痛击了阿鲁台,打得蒙古本部鞑靼俯首称臣。 结果按下葫芦起了瓢,瓦剌趁势壮大崛起,不但占据了漠北草原,还敢堂而皇之地进驻胪朐河,意欲窥视中原! 怎么办? 以这位皇上的脾气,自然是打呗! 可就算是王师击溃了瓦剌,将其从漠北赶走,那又能如何呢? 过不了几年,鞑靼恢复了元气,又会进驻漠北,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大明耗费了海量钱粮,换取这一场场没有意义的大胜,真的值得吗? 想着,夏元吉忍不住叹了口气。 朱高煦还在侃侃而谈,“打仗并不是目的,而是为政治服务!” “我大明挥师北伐,目的在于进一步瓦解盘踞在漠北的残元势力,在于解决我大明北疆长期以来受到的蒙古寇掠问题!”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非要打仗呢?我大明有的是办法,彻底瓦解盘踞在漠北的蒙元势力!”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脸色大变! 朱棣变了脸色,冷得有些吓人。 他方才还在为老二暗自喝彩,没想到这混账东西转手就把他老子卖了! 朱棣本以为老二会有什么高见,结果他娘的现在冒出来一句“为什么非要打仗”? 为什么? 因为这是老子的命令! 因为老子是大明皇帝! 朱棣怒了,眼睛瞪得滚圆。 太子爷听了朱高煦这番理论,恨不得鼓掌给他叫好。 老二说的没毛病啊! 打仗还不是为了百姓! 既然如此,那何苦非要挥师北伐? 把北伐耗费的海量银钱资源,用来发展民生不好吗? 至于漠北草原那鸟不拉屎的鬼地方,大明即便打下来了也站不住脚,何苦非要在乎呢? 只需要采取羁縻政策,挑拨鞑靼与瓦剌的关系,坐视他们内斗厮杀,大明安享太平,何乐而不为呢? 朱高炽眉眼带笑,看向老二的目光中充满了欣慰。 这么多年以来,老二还是第一次,想法与自己一致啊! 想着,太子爷轻咳了两声,准备出言给自家老二点赞,认可他这罢兵息民的理念。 不料金忠一记隐晦的眼神传来,让大胖胖顿时一愣,而后他顺着金老爷子视线看去,只见到了自己亲爹那张满脸铁青的脸,险些被吓尿了! 朱高煦同样注意到了朱棣那难看的脸色,顿时心中一惊。 “咳咳,下策,便是挥师北伐,通过武力瓦解蒙古残余势力!” 众人:“!!!” 下策! 你娘咧! 你竟然说这是下策! 你可真敢说啊! 没看到皇上那张铁青的脸吗? 众人此刻都吓傻了,纷纷垂下了头,根本就不敢吭声。 当着皇上的面儿,驳斥挥师北伐是下策,你这位汉王爷还真是不怕死啊你! 朱棣此刻都快气疯了,扯了扯胡须,气急反笑道:“老二,那你说说,挥师北伐为何会是下策?” “很简单啊,按下葫芦起了瓢,您上一次打得鞑靼俯首称臣,结果瓦剌趁机壮大,您这一回又准备北伐瓦剌,抛开其他不谈,即便你击溃了瓦剌主力,那过个几年后,鞑靼趁机崛起了又该如何?” 朱棣闻言一怔,眉头紧紧皱在了一起。 “历朝历代,从未有过哪个王朝,真的征服了草原,并将其纳入王朝疆土,为什么?” 汉王再次提问,引得众人深思。 “因为游牧部落没有所谓的城池,只有居无定所,他们游牧到哪儿,家就在哪儿,所以中原王朝想要将漠北地区的蛮夷全部击溃,在进行统一管理根本就不可能。” “比如我大明王师冒着危险杀入草原腹地,一旦干不过,那就直接跑路,这样一来就能避免被俘,要不然自己的脑袋有可能会搬家,茫茫草原上王师也根本不敢追击。” 这话没毛病,因为上一次阿鲁台就是这样跑掉的。 一句话就是我打不过你,难道还不能跑吗? 比天时地利,人家可是在草原上土生土长,根本不是汉人可比拟的! 只是朱棣心情愈发沉重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好。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我大明王师征服了鞑靼与瓦剌,占领了漠北这块领地,那又如何呢?漠北草原乃是苦寒之地,粮食作物无法生长,根本就不适合大明子民生活。” “我大明即便赶跑了鞑靼与瓦剌,过不了几十年,他们或是其他游牧部落,又会卷土重来,除非我大明能将在这草原上铸造城池,并迁徙子民移居,将其彻底纳入我大明版图!” 话到此处,所有人都沉默了,连朱棣也不例外。 因为,汉王这话,都是真的。 那些个草原蛮夷,如秦汉之匈奴,隋唐之突厥,从未真正被中原王朝消灭过。 当中原王朝鼎盛之际,也不过是将其赶跑罢了。 但过不了多久,这些蛮夷又会卷土重来,觊觎中原的富庶繁华,再次南下劫掠打草谷! 弱小不敌时,就选择迁徙跑路! 强大可敌时,就南下劫掠打草谷!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这些草原蛮夷,当真是卑劣到了极点! 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难不成当真在草原上铸城? 这可能吗? 根本不可能! 一座城池的修建,耗时几年之久! 那些草原蛮夷又不是傻子,岂会眼睁睁地看着大明在草原插上一颗钉子? 几年铸城时间,足以让他们将这不该出现的城池,给彻底抹去了! 但是,难道这仗就不打了吗? 不打也不行啊! 总不能一直被动地防守,抵御蒙古蛮夷的劫掠骚扰。 长此以往下去,盘踞在漠北的草原势力只会越来越强,迟早成为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所以,这仗打也不是,不打也不行,那应当如何? 众人纷纷看向了朱高煦,带着满腹疑惑,带着满脸茫然。 朱高煦叹气道:“战争不只有浴血搏杀,还有经济资源!” 第109章中策!资源战争,策反同化! 不爽! 朱棣现在很是不爽! 他大张旗鼓地唤来文武重臣,希冀着这老二给出一个合理的建议。 谁知道这个逆子却是一反常态,评价他挥师北伐不过是做无用功罢了。 打跑了鞑靼,还有瓦剌! 再打服了瓦剌,鞑靼又崛起了,或是还有其他游牧部落! 着也就是在说,他朱棣劳师远征北伐草原,换取的不过短暂和平罢了。 但大明王朝付出的代价,却是不计其数的钱粮资源。 这一对比之下,显得他朱棣很是愚蠢! 毕竟御驾亲征挥师北伐,朝堂之上有很多重臣都不同意,是他朱棣一意孤行非要打出一个太平盛世! 可是现在,老二朱高煦直截了当地驳斥北伐得不偿失,他朱棣这老脸往哪儿放? 想着,朱棣心中怒气更甚,目光不善地盯着朱高煦。 “老二,武力北伐不可取,那你有什么高见啊?” “难不成我大明就龟缩在长城之内,坐视蒙古趁机崛起?” 众人都听出了皇上语气里的怒火,更是不敢吭声,唯恐遭了无妄之灾。 朱高煦倒是不以为意,摸着下巴笑道:“爹,您知道草原的阶级分化吗?” 众人一愣,当场懵逼。 阶级分化? 这是什么意思? “蒙古按照地位,大致可分为贵族与平民两大部分,当年成吉思汗打破传统氏族部落的传统组织结构,建立行政、军事和生产组织相结合的统一体制——千户制。” “千户之上,有万户,其下复有百户、十户,分别由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和十户长统辖,这些户的长官大都由原部落首领、贵族充当……” 不得不承认,成吉思汗当真是一代天骄。 他利用千户制,将整个草原层层掌控,命令所到之处,无人胆敢不从。 在这千户体制下,蒙古所有青壮年男子皆为战士,编入军队,自备马匹和兵器,由千户长、百户长率领,随时听命出征。 并且他把居民固定在指定的十户、百户和千户以内,就是要保证千户制的完整性,保证必要的兵源和税源,使得蒙古所有成年男子都能“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与太祖爷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成吉思汗唯一做错的地方,在于他亲手培养出了一批以成吉思汗为首的皇室宗族即“黄金家族”的最高统治集团,和各级那颜贵族构成的封建大领主。 成吉思汗把编成千户的蒙古民众连同管辖千户的各级那颜当作家产,分配给自己诸子、诸弟等宗室成员。 按着家产分配的惯例,他的诸子、诸弟又把分给他们的平民和各级那颜,再分配给自己的亲族或部属。 各级那颜对于大汗和大汗的宗亲处于绝对从属的地位,但对蒙古民众来说他们却又是统治者。 他们接受大汗或其宗亲的封赏,成为领主,并且获得世袭权力。 他们在辖区内有分配牧场、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统率军队等等权力。 他们渐渐地,也就成了替黄金家族管理蒙古帝国的中坚力量。 但是,等到黄金家族衰亡,这些大领主却成了蒙古帝国的掘墓人。 如阿鲁台不是黄金家族成员,却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如意算盘,拥立黄金家族成员本雅失里为蒙古大汗,试图通过这个傀儡大汗掌控整个草原。 曾经血脉尊贵的黄金家族成员,如今沦落到成为领主傀儡,甚至被肆意屠戮,如果成吉思汗在天有灵,他的棺材板只怕压不住了。 朱棣有些不耐烦,出言催促道:“汉王,你到底想说什么?” “很简单,鞑靼也好瓦剌也好,真正想打仗的,终究是那些领主贵族那些底层牧民所求的,不告过是生存罢了。” “这仗无论打赢了还是打输了,对底层牧民而言没有任何区别,打赢了劫掠所得的钱粮女人都是贵族的战利品,他们浴血搏杀毛都捞不到一根;打输了死的更多的也是底层平民,他们生活会更加困难。” “然而蒙古平民说得难听点,就是蒙古贵族的奴隶,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听命于贵族,听从他们所有的命令,不敢有任何反抗,即便贵族要他们拿着命去打仗,他们也只能执行。” “既然如此,我大明真正的敌人,只有那些领主贵族,为何不尝试着策反同化这些平民呢?” 此话一出,众人顿时惊了,陷入了沉思之中。 诚然,汉王爷这话不是无的放矢,毕竟事实摆在那里。 想打仗的,是蒙古贵族。 真正拼命的,却是蒙古平民。 即便这仗打赢了,平民也没有任何好处,反倒是贵族赚的盆满钵满。 如果打输了,平民日子会更加难过,生存都变得很是困难。 蒙古平民,压根儿就不想打仗。 金忠捋着雪白胡须,叹气道:“汉王殿下,你方才也说了,蒙古阶级森严,那些平民对贵族的敬畏,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那他们又怎敢投效我大明……” “为什么不敢?只要有愿意归顺我大明的蒙古平民,我大明就会开启互市,甚至赐给他们土地良田牧场,还可以派遣儒生办立学院,施以教化仁政,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我大明的繁荣昌盛,而后对大明生出向往之心……这是同化!” “蒙古平民是不想打仗的,打赢了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打输了他们失去家人,生活会变得更加困难,如果他们有了更好的生活,有了更强大的依靠,有了更多生存机会,他们还会听命于那些蒙古贵族吗?” “我大明不需要深入草原作战,需要的是策反接纳蒙古平民,通过互市封赏这些手段,赢得蒙古平民支持,将他们固定在边疆邻近之地,慢慢渗透同化,直至变成我大明的一部分!” “到了那个时候,就算草原有异动,这些密布长城之外的蒙古平民也可成为我大明的情报网络,或是第一道御敌防线,如此一来还何惧草原之患?” 顿了顿,朱高煦轻笑道:“战争,并不一定只能通过武力解决。” “钱粮战争,资源战争,同样可以达到政治目的。” “我大明只需付出一些钱粮资源,就可不战而屈人之兵,何乐而不为呢?” 第110章上策!狠毒无情的绝户计! 朱高煦话音一落,暖阁内鸦雀无声。 众人都在思考,方才汉王爷这话里的政治深意,一个个都是眉头紧锁。 就连朱棣此刻心中怒火也消散了大半,不断揣摩着自家老二的深意。 战争,不过是达成政治目的的手段! 武力战争,只是下策! 钱粮战争,资源战争,才是中策! 如果按照汉王所说,不断策反收拢草原上的部落平民,赐予他们在大明边疆驻牧的权力,再通过种种手段潜移默化地将其同化,那大明北疆将多出一道“战争屏障”! 无论是鞑靼还是瓦剌,想要南下劫掠大明,就必须绕开这这些平民部落,或者是先屠掉这些平民部落! 只是,这个方案,当真能够实现吗? 兵部尚书金忠神情一凝,陡然发问道:“汉王殿下,草原蛮夷不慕教化,不知仁义恩德,即便我们厚待他们,又如何能够保证,他们不会反复反叛,首鼠两端?” 这个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 毕竟兀良哈三卫,就是最好的例子。 “对啊汉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你这个方案未免太过想当然了。” “的确如此,鞑靼瓦剌那些领主也不是傻子,他们又岂会眼睁睁地看着我大明这样做?” 现在坐在暖阁里的,没有一个是蠢货,他们很快就发现了这方案里的隐患。 兀良哈三卫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眼前,谁能保证那些归附大明的草原蛮夷不会反复叛乱? 再者说来,瓦剌马哈木、鞑靼阿鲁台这两个人,都是阴险狡诈的枭雄人物,他们又岂会眼睁睁地坐视大明策反他们的部落子民? 众人议论纷纷,尽皆提出了自己的顾虑。 朱高煦见状也不恼怒,因为这些隐患本身就存在。 “这些平民会不会反复叛乱,我刚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可能诸位不知道那些蒙古平民日子过得有多么凄惨,一旦他们见识到了我大明的繁荣昌盛,切身感受到了我大明的福利待遇,就算我大明赶他们走都赶不走!” “至于那些蒙古贵族会作何反应,这就更是小事一桩了,我们策反草原上的部落平民,将他们打造成战争屏障,即便鞑靼瓦剌大军来袭,那又如何?先死的也是草原蛮子罢了!” 听了这话,众人只觉得一股寒气陡然从心底冒起。 对啊,死的是蒙古鞑子,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只要死的不是汉人,大明根本就没有什么损失! 相反,如果真出现了这种状况,那些蒙古平民只会更加心向大明,对蒙古贵族充满仇恨! 可是这个策略,未免太过狠辣阴损了些,不符合儒家的仁政理念。 但是,黄淮等人并未出言,而是选择了沉默。 在他们眼中,蒙古鞑子是外邦蛮夷,再怎么死都跟儒家扯不上关系! 众人尚在沉思,暗自思索着汉王这方案能不能行。 大胖子朱高煦却是眯着眼睛,左瞅瞅右瞄瞄,随即低声道:“老二,你不是说有上中下三策吗?还有个上策呢?” 听到这话,众人顿时眼睛一亮,纷纷看向了朱高煦。 对啊,他可是还有上策啊! 这中策虽然有着不少隐患,但如果真正顺利施行,那也是一个不错的法子。 现在众人更加好奇,眼前的汉王殿下,还有什么办法平戎灭蛮! 朱高煦一愣,随即笑道:“上策虽然是上策,但这是个绝户计,中策施行顺利就足以保证大明再无边患,上策就不必说了吧?” 闻听此言,众人愣在了原地。 绝户计? 这么狠辣的吗? 朱棣听了这话,更是好奇不已,喝道:“还有什么好法子,赶紧说,不然发配高墙!” 朱高煦:“???” 啥? 发配高墙? 我发配你娘! 狗日的朱老四! 金忠等人此刻也是来了兴趣,纷纷出言让朱高煦说出上策。 他们当真很是好奇,能有什么计策,能够被称为“绝户计”? 见此情形,朱高煦叹了口气,只得缓缓开口道:“这上策,是建立在中策的基础上,至少需要开启互市。” “第二步,互市定下规矩,大明高价收购山羊,无论是羊毛羊皮羊肉通通都要,有多少要多少,甚至将其价格抬高到市价两三倍都行,诱使草原部落加大力度养殖山羊!” 众人:“???” 啥? 养羊? 这有什么用? 夏元吉试探性地解释道:“一旦大明大肆溢价购买羊毛羊肉,白花花的银子摆在面前,那些草原贵族肯定会趋之若鹜,逼迫底层平民百姓养豢养山羊谋利,汉王殿下我说的可对?” 朱棣听了这话,瞬间就明白了过来,惊得豁然起身! 老二这法子,是在用钱诱惑蒙古鞑子养羊! 草原虽然大,但牧场却是有限的。 羊的数量增多,那牛和马的数量自然就只会减少,尤其是草原上数量最多的马匹! 缺马甚至没有马的草原部落,对于大明王朝而言,简直就没有任何威胁可言! 不过有一个问题朱棣没有想明白,金忠适时替他问了出来。 “汉王殿下,为何非要圈定为山羊?” 既然是为了减少草原战马数量,那养牛养羊都可以啊,为什么非得是山羊? 一众巨头都很是不理解,不能领悟他真正的深意。 “唔,这是因为山羊牙齿奇特,吃草的话会连草根一起吃掉,山羊养的越多,对牧场的破坏也就越大!” 牧场? 破坏? 这是什么意思? 让他们养羊不是为了减少战马数量吗? 所有人都蒙了,愣在了原地。 朱高煦笑道:“第三步,派出商人入草原,以入药为名大量收购螳螂、瓢虫等虫类,以及蛇、狐狸和狼等野兽,高价收购,鼓励蒙古蛮子去猎杀。” “第四步,向草原牧场投放大量的兔子、老鼠、蚂蚁等小动物,它们能破坏地面牧场,而且繁衍十分快,加上蛇野狼这些天敌因我们收购而大大减少,短时间内就能破坏草原牧场!” “第五步,草不够了,部落就会陷入困境,这个派人去教他们从湖水湿地沼泽里面开挖沟渠,灌溉牧草,实则是竭泽而渔的计策,最后整个牧场都会逐渐沙化……” “第六部,到了这个时候,我大明就可以停止收购羊皮羊肉了,甚至直接关闭互市,斩断蒙古蛮夷所有希望!” 第111章人定胜天!永乐帝的野心! 这一系列连环毒计,听得众人一愣一愣的。 然而在场这些巨头大佬,唯一听得懂的地方,还在于朝廷向游牧部落大量收购山羊。 他们起初以为,汉王这是打算用利益诱惑,让草原贵族们大量蓄养山羊,从而减少战马的数量。 但是汉王爷的真正目的,却是为了破坏牧场! 乃至后面这几步,收购蛇狐狸狼、投放兔子老鼠蚂蚁、在湖水开挖沟渠等等,汉王所做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破坏草原牧场! 只是,这真的可能吗? 改变地容地貌,那是神灵才做得到的事情吧? 朱棣眉头紧锁,脑子里一片空白,张了张嘴试探性地问道:“老二啊,你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且不说后面那几步有什么作用,光是诱使蒙古部落养山羊这一步,朝廷就要投入大量的钱财资源。 没有白花花的银子摆在眼前,那些草原贵族怎么会心动? 所以老二这个“上策”,牵连甚重,朱棣不得不问清楚了。 面对永乐帝的疑问,朱高煦显得有些苦恼。 说白了,他提出这些看似莫名其妙的法子,其实都是在破坏草原食物链与草原生态平衡。 草原贵族为了钱财,驱使平民大量养殖山羊,并且捕杀蛇狐狸野狼等猎食者,大明朝廷又暗中向草原投放兔子老鼠这些小动物。 此消彼长之下,没有天敌的限制,兔子老鼠本就繁殖力惊人,如此一来短时间内就会数量暴增! 兔子老鼠啃食草根,到处打洞,再加上密密麻麻的山羊,草原牧场消耗过度不废才怪。 只是这些基础知识,朱棣他们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合理地解释呢? 在众人注视之下,朱高煦沉思了良久,这才终于开口。 “或许诸位觉得,地利乃是天定,但我今儿要告诉你们一句,人定可以胜天!” 众人:“!!!” 人定胜天? 嘶……你他娘的可真敢说啊! 不过朱高煦接下来这番话,却是彻底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 他没有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用排比对仗,而是从最简单的羊吃草、狼吃羊开始! 如兰州地区,在野狼泛滥的时候,羊群的数量剧减,后来人们杀光数量暴增的野狼,结果以秃鹫为首的食腐动物首先灭绝,然后大量食草动物繁殖,最终结果却是兰州地区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漫天黄沙席卷至今不能复原! 听到这儿,夏元吉、蹇义等重臣尽皆变了脸色。 食物链,最容易听懂,毕竟羊吃草狼吃羊,众人还是知道的。 然而“生态平衡”,这个新鲜词汇,他们却是听不太懂,不过并不影响众人体会到朱高煦的深意! 兰州这个先例就摆在眼前,野狼泛滥数量增多,羊群减少人们出手猎杀野狼,然而又导致羊群数量泛滥,最终结果是兰州那块肥美牧场不存,成了漫天黄沙的隔壁沙漠! 汉王殿下最后这计策,与兰州这个先例多么相似啊! 只不过兰州是天意,而汉王殿下现在却想人为! 假设汉王殿下所言非虚,草原牧场存在生态平衡。 那么大明朝廷高价收购山羊,草原贵族见有利可图,驱使平民大量养殖山羊。 随后第二计发动,用金钱诱惑草原平民大量捕杀蛇狐狸野狼等捕食者,破坏食物链! 第三计随之发动,大明向草原暗中投放兔子老鼠,没有天敌短时间内它们的数量便可暴增,彻底破坏草原生态平衡! 众人越细想越觉得心惊胆寒,看向汉王爷的目光中充满了忌惮。 这个计策,果真是绝户计啊! 朱高煦倒是无所谓地继续道:“这些都是食物链变化,导致牧草大大减少,这个时候散播出一个谣言,从湖泊沼泽开挖沟渠灌溉,可以让牧草长得更加茂盛。” “为何要这样做?” 顾佐不解,率先发问。 朱高煦扫了他一眼,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同样因为平衡,大家都知道草原湖泊旁边的牧草更加肥美,对吧?” “只要这湖泊里大量的水离开湖里,那这个平衡也被打破了,最终湖泊干涸,连带着整片牧场都会板结硬化,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就跟兰州一样……” 话到此处,众人哪里还不明白,只是他这一系列连环毒计,未免太过阴毒狠辣了些! 皇上挥师北伐,动用武力也不过是将蛮夷赶走。 可你倒好,你是直接抄了人的家,灭了人的根啊! 朱棣同样惊惧莫名,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场画面。 整个草原上牛与马越来越少,而山羊和兔子却越来越多,随后草不够用了,蒙古蛮夷开始挖掘水沟,从湖里和其他沼泽里引水。 然而不久之后,草原的草越来越少,接着害虫泛滥,直到草原彻底退化沙化。 昔日肥美多汁的牧场,因为汉王朱高煦这一连串毒计,最终变成了一片漫天黄沙的不毛之地! 最后,所有草原部落都向西迁徙,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牧场湖泊,他们根本没办法继续在这里生存下去! 想着,朱棣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老二啊,你这法子,真是太阴损了啊!” 还未等朱高煦开
相关推荐: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武当青书:诸天荡魔至洪荒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红豆
村夜
猛兽博物馆
娇软美人重生后被四个哥哥团宠了
女奴的等价替换
镇妖博物馆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