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力可以及时出手。 “你没事吧?” 李承道将目光投向了怀中止不住发抖的呼延热娜,开口询问道。 呼延热娜脸上满是泪水,听到李承道的话后没说什么,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刚刚若不是李承道于千钧一发之际一刀斩了这头黑熊,恐怕她就真的要死于熊掌之下了,现在虽然没事了,但她依旧心有余悸,一时难以缓过来。 “这头黑熊为什么会主动攻击人?” 李承道朝侍卫皱眉问道。 黑熊虽然危险,但是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更别提在有这么多人的情况下窜出来伤人了。 一名山中经验丰富的侍卫走到熊尸旁看了看,然后拱手回答道:“禀陛下,这是一头正处于发情期的雌熊,对气味很敏感,应该是娘娘身上什么味道刺激到了它,才会引发它突然袭击的。” “气味?” 李承道闻言看向了呼延热娜,然后便注意到了她腰间的那一只香囊,心中顿时了然。 看来罪魁祸首就是这只香囊了。 突然遭到这种意外,呼延热娜受到了不轻的惊吓,狩猎是没法继续下去了,于是李承道吩咐道:“带上这头熊尸和那头野猪的尸体,返回行宫。” “遵命!” 众侍卫抱拳应下。 …… 这番狩猎称得上是满载而归,李承道载着一头黑熊和野猪返回行宫引来了许多人的侧目。 而当他们听侍卫说了在狩猎过程中发生的意外后,一个个都大为震惊,对李承道一刀斩首一头黑熊的可怕战绩更是惊为天人。 但郑观音却是对此吓得不轻,怎么也不肯李承道再亲身犯险,深入山中了,这也导致李承道未来的时间里都只能在行宫附近游玩,不能单独领着侍卫出去狩猎。 不过在山中游玩踏青倒也别具一番乐趣,不算是太无聊。 这场春蒐一直持续了十余天的时间,然后众人才念念不舍地启程返回长安。 春蒐游玩了半个月的时间,朝中要处理的事务也是一堆,因此一返回长安后,所有臣子都陷入了新一轮的忙碌之中。 对于李承道来说也亦是如此,春季祭祀活动很多,需要他去忙碌,除此之外他还得关注各地汛情,因为伴随春季到来的春汛是不可忽视的事情,关系到国体民情,百姓安危。 而说到汛情,就不得不说黄河。 黄河水患是历朝历代都需要头疼的事情,黄河两旁以及下游生活着无数百姓,春汛期间黄河水患更是严重,若是治理不好的话万万百姓都会遭殃。 就黄河水患一事,工部和户部官员在早朝上都扯起皮甚至对骂起来了。 原因很简单,治理黄河水患、修缮堤坝需要耗费很多资金,工部让户部拨款资金去治理黄河,但是户部却不乐意了。 因为去年治理黄河汛情,户部就给工部拨款了五十万两银子,当时户部修缮完后还结余了二十余万,就没有退还给户部,今年又要要钱,真当他们户部是大水漂来的不成。 “去年你们工部不是只花了三十万就修好堤坝了么,还拍着胸脯说修的多么牢固,剩下的钱都没退回来,怎么今年又要钱?” 户部尚书面色不善地说道。 工部尚书闻言一瞪眼,没好气地说道:“去年那剩下的二十万我们工部都用去修缮其他地方的河工了,哪里还有剩下的。” “今年汛情凶猛,为了以防万一自然要好好加固,万一出了什么事你们户部担得起责任吗?你一个管钱的懂个屁的治河!” 说罢他朝高座上的李承道拱了拱手,言辞恳切道:“陛下,臣一心为民,这老家伙却再三阻拦不肯拨款,请陛下评评理!” 户部尚书气得胡子都炸了,梗着脖子道:“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你看我这老命值几个钱,那就拿去好了!” 其实在缴了七个世家归入国库后,国库目前还十分富庶,但是户部官员向来都是吝啬鬼,工部尚书又是个暴躁性子,出口便是不逊,户部尚书自然没什么好脸色。 两个一品大臣在朝堂之上脸红脖子粗的对吵,这一幕让不少官员们都暗暗偷笑,不过大都对此习以为常了,朝堂要是不吵架,那还叫朝堂吗? “两位卿家都冷静一下,朝堂上吵闹成何体统。” 李承道身为天子,自然是不能笑的,否则有失帝王威仪。 板着脸训了一句后,他看向了户部尚书,说道:“黄河水患确实要重视,这关系到万万百姓的安危,户部便再拨款二十万白银给工部吧。” 李承道都发话了,便是盖棺定论,户部尚书自然不能违背,只能黑着脸道:“是,陛下。” 工部尚书则是一脸快意,得意地瞥了户部尚书一眼后,满脸笑容地对陛下拱手道:“陛下英明,难怪近来黄河水变得清澈了起来,这正是祥瑞之兆!正是天寓陛下乃是不世出的圣人天子!” 古语云,黄河水清则圣人出,这是不折不扣的祥瑞之兆。 听到工部尚书的话后,文武百官们纷纷随言附和,称颂赞扬天子圣明、乃天命之君。 然而在这一片恭维声中,李承道不但没有感到高兴,反而神色为之一变。 黄河水清?! .. 第二百二十六章 关中大旱,易子而食 “阎卿,你说黄河水变清了?这什么时候的事情。” 李承道剑眉紧皱,神色极为严肃。 工部尚书的名字叫做阎立德,而他的弟弟就是大名鼎鼎的画家阎立本。 他本想将黄河水清这一祥瑞说出来取悦天子的,却没想到李承道听完后居然一下子变得严肃了起来,这让他心中有些不解。 不过他还是如实回答道:“禀陛下,此事确为真事,臣并未有半分虚词,今年黄河河水清澈,自华阴以东清者数百余里,乃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观啊。” “传孔圣人出生时,黄河水一夜之间清可见底,故而有言圣人出,黄河清。此乃普天有道圣人生,大地山川尽效灵。尘浊想应淘汰尽,故而黄河万里一时而清,此乃大大的祥瑞和吉兆啊,而当今圣人是谁?唯有陛下耳。” 阎立德以为李承道觉得他说的是假话,于是辩解道。 房玄龄亦点头道:“大司空所言极是,子驷昔日有言,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事实上有传闻黄河五百年一清,有人言千年难见黄河清,这真乃是千古吉兆啊陛下。” 不只是房玄龄,包括贾诩、长孙无忌、魏征等人也纷纷赞同。 “陛下,此可喜可贺啊,臣令暗影卫调查过,自蒲州以东,黄河水面澄清,澄莹见底,河鱼历历,大小可数,可知此言不虚。” “此事臣还没来得及上报陛下,未曾想被大司空抢先一步,真是可惜,可惜。” 贾诩满脸遗憾的说道,引来众多官员们一阵善意的笑声。 黄河水千年一清虽说是夸张,但是在信奉君权天授的古代来说,所有官员普遍都是认为这是祥瑞之兆。 但是李承道听完之后脸色却很难看。 什么黄河清,圣人出,简直是一派胡言! 他前世无意中看过相关资料,历史证明,黄河水清,反而意味着周边数千里大旱,大旱乃是大灾,无数百姓要受难! 后世明朝时为治黄河,创立了一种称水定天象制度。 所谓称水定天象,就是让汛兵去黄河取水,以水的轻重,来与往年对比。 若是取来的黄河水重,那么当年则需注意防汛,若是黄河水轻,那么需注意防旱,这制度的预测准确度极高。 “历史记载,唐初时曾发生过关中大旱,莫非就是这一次?” 李承道有些心惊肉跳地想到。 若真的发生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旱,那么简直是一场灾难! 想到这里,李承道当即正色说道:“黄河水清,并非什么祥瑞,而是将要千里大旱的征兆!” “尔雅有云,河出昆仑虚,本是色白,因所渠并千七百一川,故而色黄。 汉书有云,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 以二升之水载八斗之沙也,由此可知黄河之所以浊,乃因水中携沙所积,而水中之沙乃上游各川所携。” 下方文武百官们闻言都有些愕然。 朝中官员们无不是饱读诗书之辈,这些典故他们自然都知道,但是这和黄河水清就大旱有什么关系? 李承道接着说道:“今年黄河之所以清澈,乃上游所渠各川水竭,泥沙不至故而清澈,此乃水轻。 黄河水轻,因上游各川水竭之故,上游各川水竭,乃雨水不丰之故,如今黄河水清数百里更是前所未有,故而沿河必有大旱!” 李承道的一番话,令众臣无不吃惊。 黄河水清,真的代表着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旱将要到来? 阎立德本以为黄河水清是祥瑞,想要取悦李承道来着,听到这话后也不由得慌了,于是连忙道:“若真是如此,那么应该速速令各省粮仓中多加备粮,以应大旱!” “此事当要慎重!” 阎立德的话音落下,户部尚书便立刻开口了。 只见他神色严肃,朝李承道拱手道:“陛下,防旱一事非同小可,需及早知会各省府县,仅预备仓里的备粮就要加三成,这一项就至少要八十万两银子!” “历朝也有黄河水清的情况,但也未闻发生过大旱,陛下会不会是多虑了?” 若要防旱,那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消耗大量的银子,对于国库来说也是很重的负担。 要知道大唐一年的总税收也不过才七百多万两银子而已,一旦预备防旱,就要消耗七分之一! “历朝水清为何没有大旱朕不知晓,但此番黄河水清数百里,朕绝不能忽视!” 李承道神色无比严肃,“朕身为一国之君,不能拿百姓们的性命去赌,朕宁愿花费这百万两银子,去为关中万万百姓们保一份平安!” “若今年未有大旱,那么备粮全部花费,皆从朕的内库之中拨出,不会给让你户部为难的。” 重臣闻言,无不为之动容。 户部尚书当即大拜道:“陛下心系万民,此乃我大唐之幸!请陛下放心,只需两月,各省府调粮必定完成!” 阎立德亦正色道:“臣马上命人去黄河水源查询水量情况,十日之内就将结果告知陛下。” 关系到万万百姓生死的大事,谁也不敢疏忽。 李承道说的没错,若是判断失误顶多就损失一些钱财而已,以大唐目前的财力而言还承受得住。 但是若大旱成真而没做准备,那么千里荒芜、尸横遍野、易子而食可不只是说说而已的。 听到下面大臣们的答复,李承道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去。 希望他的猜测落空吧。 .. 第二百二十七章 封长孙无垢为嫔妃,奖励20万重装铁骑 长安宫。 今天李承道难得空闲下来,便来到了长安宫陪郑观音一起用午膳。 只不过看着满桌子的丰盛菜食,李承道却没什么食欲,只吃了一点就没吃了。 “陛下,你怎么了?” 郑观音见到李承道心事重重的样子,不禁开口问道。 “只是在烦心朝中事务罢了,没什么的。” 李承道随意回答道。 “是因为黄河水清的事情吗?” 郑观音询问道,黄河水清、李承道下令调粮备旱一事早已经传开了,即便是她在深宫之中也有所耳闻。 李承道在朝堂上的那一番话传出去后,令朝中百官以及长安百姓们交口称赞。 宁愿耗费百万银两,也要备旱保万民平安,有几个君主有这样的魄力去做? 而李承道却敢!这样心系万民的君主,怎么能不让人崇敬。 听郑观音提起此事,李承道点了点头,道:“工部已经派人去黄河源头去查询了,今年源头上游的水量确实达到了有史以来最低的程度,今年……恐怕很大可能会有一场百年难遇的大旱,万万百姓都将受到波及。” “朕现在怎么能吃得下饭。” 郑观音闻言不禁动容,水患旱灾,这是任何一个王朝都会感到头疼的事情。 古代是农业社会,以农耕为主,一旦发生水患旱灾这种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很容易就会让百姓们颗粒无收,若是朝廷赈灾不力的话,那么百姓大批死亡、尸横遍野是必然的事情,进而会令国家震动。 其中又以旱灾为最,发生旱灾后千里赤地,代表着百姓们将全年无收,这对于朝廷来说有巨大的压力。 “陛下你已经下令调粮备灾了,一定会没事的。” 郑观音安慰道。 李承道笑了笑,没说什么,但是心中忧虑并未减少半分。 没错,他的确是下令调粮备灾了,但今年若真的大旱,那受灾百姓将会是个庞大的数字,对朝廷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 “罢了,现在担忧也没有用,希望户部的动作能快一些,提前做好赈灾准备。” 李承道心中想到,然后收敛起这些心事,对郑观音说道:“母后,朕听闻你最近食欲不振,是身体不舒服么?还是宫里御厨做的菜食不和你的心意?” 听到李承道这番关切的话语,郑观音摇头道:“并没有,本宫只是觉得一个人有些寂寞罢了,身边也没个说话的人,倒是长孙氏时常来宫里和本宫说说话。” “昭仪?没想到她能讨得母后喜爱,这倒是让朕挺意外的。” 李承道笑道。 然而郑观音笑着摇了摇头:“不是昭仪,而是长孙无垢,本宫喜欢诵佛经,和她趣味很是相投。” “长孙无垢?” 李承道闻言微愣,心中有些讶然,她记得郑观音是不怎么喜欢长孙无垢的,为何现在与她这么聊得来? 看见李承道讶异的目光,郑观音往他碗里夹了一筷菜,然后很自然地说道:“这有什么,她可是本宫的未来儿媳,本宫已经跟她说了纳她入宫的事情了,陛下打算什么时候将她给正式纳入宫中?” “什么?” 李承道吃了一惊,手中的碗都差点没拿稳,忍不住道:“朕什么时候答应要纳她入后宫了,上次不是已经说了不行吗?” 上次郑观音与他提起此事,他就很明确地拒绝了,没想到郑观音还是没有放弃,而且直接将这件事告诉了长孙无垢。 “我这是为了你好,你难道真的对她没有动心吗?” 郑观音放下筷子,看着李承道正色说道, “为娘是看着你长大的,还是第一次见到你对一个女子这般上心,之前三番五次迁就她也就算了,上次又不惜以身犯险,跳入水里救她。” “还有你在元夕宴上作的那一首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你这不是明摆着对她有意吗?” 郑观音的这番话,让李承道哑口无言,不知道如何反驳。 他对长孙无垢哪里有动心啊,总不能看着人家落水无动于衷吧? 而且他那首青玉案是摘来的,居然被曲解成这样了,这让他如何解释。 见到李承道一脸懵逼模样,郑观音认为他这是无法反驳了。 伸手帮他理了理发鬓,笑道:“为娘知道你因为她的身份而抹不开面子,但是你乃大唐皇帝,这一点身份算什么阻碍,而且人家都已经同意了,你现在拒绝的话,那让人姑娘家的颜面往哪里搁?” “听为娘的,你就将她收入后宫,在娘看来这长孙氏贤良淑德,又十分成熟,颇有皇后风范,娘的眼光是不会错的。” “你现在一个子嗣也无,娘真是操心坏了。” 李承道眉头紧皱,他本想再次拒绝的,但是郑观音说长孙无垢已经答应了,这就让他有些踟躇了。 就在李承道犹豫之际,一道悦耳的声音忽然在他的脑海之中响起。 “叮!恭喜宿主成功触发任务选项!” “选择一:收长孙无垢入后宫,立为皇后,奖励土豆、玉米、番薯等抗旱作物种子各一千斤!” “选择二:收长孙无垢入后宫立为嫔妃,奖励20万重装铁骑!” .. 第二百二十八章 大航海时代拉开序幕 “选择一:收长孙无垢入后宫,立为皇后,奖励土豆、玉米、番薯等抗旱作物一千斤!” “选择二:收长孙无垢入后宫,立为嫔妃,奖励二十万重装铁骑!” 许久没有过动静的系统忽然冒了出来,并且将两个选项摆在了李承道的面前。 “土豆、番薯、玉米?” 听到系统给出的第一项选择的奖励,李承道的眼睛顿时便亮了。 土豆、番薯、玉米这些农作物都是对生长环境要求低、成长周期快、且容易丰收的作物,哪怕是在旱期,它们也都能蓬勃生长! 若是有了这三样农作物,那么任何大旱都能轻易抗过去,饿死的百姓将会极大程度上地减少! 李承道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它们身上去,因为这三样作物都是明朝时期方才传入大陆的,唐朝时还并没有它们的存在。 而第二项选择的奖励则是更加夸张,整整二十万重装铁骑! 大唐如今的总兵马虽然号称百万,但那都是加上各地郡兵县兵在一起的总和,现在军队经过李承道的一番整顿扩充后,实际上最大程度上可调动的约为五十万左右。 若是多了这二十万重装骑兵的话,不夸张的说,大唐的整体军事实力将直接上一个台阶! 之前系统所奖励的一万五千重骑兵,就让李承道杀穿了突厥大军,若是得了二十万铁骑,那么天下之大无人
相关推荐:
清冷美人手拿白月光剧本[快穿]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数风流人物
屌丝的四次艳遇
取向狙击
云翻雨覆
小白杨
天下男修皆炉鼎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