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用手抓着吃了起来。 “我的小冤家,吃慢。” 贵妇人见他如此不顾礼仪,一边叹气一边用手帕帮他擦嘴角的油渍。 “娘你也尝尝,可好吃了!” 小少爷抓起一只炸蝗虫就塞入了贵妇人嘴里。 贵妇人不喜欢虫子,本想吐出来,但是这油炸蝗虫入嘴之后却十分酥香可口。 “蝗虫居然这么好吃?” 贵妇人有些惊讶,她这种身份什么山珍海味没吃过,但是这油炸蝗虫却把她馋虫勾出来了。 “大人、大人!找您的钱!” 这时候,男人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将一吊钱还有几袋炸蝗虫递给管家,然后有些拘谨道:“大人您给的太多了,小人实在是找不开,只能用这几袋炸蝗虫抵一下……” 贵妇人听到男人的声音,掀开帘子看向了他,然后道:“这些都是你做的?” 男人愣了愣,然后点头道:“确实是小人做的。” “很好,明天你多做一些,我全都要了。” “来福,给他一锭银子。” 贵妇人点头道,从男人手中接过那几袋炸蝗虫,然后放下了帘子。 “明日我来这里取。” 管家给了男人一锭银子后,便上了马车,驾车离去。 以他们这种身份,根本不担心男人会拿着银子跑。 马车离开后,周围的人早就看呆了。 区区油炸蝗虫,居然这么值钱!简直骇人听闻! “不行!我也要去抓蝗虫!” “等一下,算我一个!” “老板你收徒吗?我想要拜师学艺!” 所有路人们顿时沸腾了,一个个激动无比。 而男人拿着银子,呆呆地站在原地,还有些回不过神来。 .. 第二百四十一章 来年开春,远征高句丽 油炸蝗虫这道美食,在短短时间内就风靡了整个河南道,并且受到了许多有钱人的喜爱。 有钱人什么都不缺,也什么都吃过,就是喜欢尝个新鲜,而蝗虫这道美食小吃,自然满足了很多有钱人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蝗虫连当今天子都吃了,他们自然也想尝试一下。 于是很快,许许多多本来还不敢去捕捉蝗虫的百姓纷纷抄上家伙出门了,开始在田野里到处搜寻蝗虫,捕捉过来后再卖给城内的有钱人,亦或者是自己来吃。 因为蝗虫再怎么说也算是肉,况且还不要钱,天上地下到处都是,随随便便都能抓一大堆,做起来还简单。 百姓们自发去捕捉蝗虫,可比官府号召要管用的多了。 在利益面前,什么蝗神可去他的吧,赚钱填饱肚子最重要。 把蝗虫当做美食来吃的事情传播到其他未遭受蝗灾的地方后,让其他地方的人都大感惊奇。 捕捉蝗虫也就算了,居然还拿来做美食? 实在是难以想象。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那个普通的庄稼汉,亦在家里清理准备着白天捉的蝗虫。 那一日他的油炸蝗虫受到朱府大夫人的喜爱后,第二日他做了更多带了过去,那贵妇人待会府上后,又赠予给自己一些朋友,然后这道小吃就在充州城的上流圈子里传开了,并且迅速风靡了出去。 而男人现在也在昨日被正式聘为朱府的厨子,专门过去用蝗虫做美食。 “阿爹阿爹,我还想吃,你再给我做一些嘛……” 小童来到男人身边,眼巴巴地看着那些被清理干净的蝗虫说道。 “庆儿乖,这些都是爹给朱府那些大人们准备的,爹新开发了几种做法,那些大人肯定喜欢。” “爹到时候赚了钱,给你买糖人和风筝好不好?” 男人摸着儿子的头劝道。 这些蝗虫他可舍不得吃,现在整个充州城的很多百姓都在争相捕捉蝗虫,地里的蝗虫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抓了。 小童懂事地点点头,然后转身跑开了。 …… 自油炸蝗虫后,不少大厨都在钻研更多的做法,而且出人意料的是,蝗虫做出的菜品居然格外美味!种种吃法一经开发之后,就受到了无数人的喜爱! 一开始只是受到河南道等地的人追捧,但蝗虫美味的消息不知道什么时候传了出去,很快居然有外地的商人特地来蝗灾泛滥的地方收购蝗虫! 没错,就是收购!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被普通百姓们避之不及的蝗虫,在一些身份不凡的人眼里仅仅是美食罢了。 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一件好事。 谁都没想到现在蝗虫居然如此受欢迎,实在是大大的意外之喜。 至此自古以来被人视为梦魇和灾难的蝗虫,简直化身成为了财神爷! 这简直就是飞在天上的银子啊! 更多百姓捕捉蝗虫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有些人甚至靠着贩卖蝗虫而弥补了庄稼的损失,还略有盈余! 从全民畏蝗、到全民捕蝗、再到全民吃蝗,这一系列的转变,若是真有蝗神的话,恐怕也会感到目瞪口呆。 拜托这可是蝗灾!四大天灾之一!能不能给点面子?! …… 就这样,不知道是不是李承道在祭天大典上所说的那番“人定胜天”的话的作用,这一场波及整个关中地区的超级旱灾,在第五个月的时候终于结束了。 就是在李承道祭天大典之后没过多久,连续干旱了五个月的关中大地,终于迎来了第一场倾盆大雨。 这一场大雨整整持续了六日,让龟裂的土地可以被滋润、让枯竭的河床再次流淌、让无数百姓们为之热泪盈眶。 他们等这一场雨已经等得太久了。 不仅仅是旱情,殃及各地的蝗灾也在百姓们争先恐后的追捕下击退。 财帛动人心,百姓们打消了对于所谓蝗神的敬畏后,开始用尽一切办法扑杀蝗虫,让蝗灾得到了极有效的遏制,不似之前那般横行肆虐。 在初秋来临之际,蝗灾旱情便宣告结束,整个大唐终于安定了下来。 …… 皇宫,御书房。 “陛下,这是此次各地受灾的损失统计册,请陛下过目。” 魏征将一份册子呈了上去,正是户部官员们所统计的、在此次天灾中各地的亏损情况,以及朝廷投入的物资。 然而李承道接过册子后,却看都不看一眼,直接扔到了桌子上。 “这种东西不看也罢,看了只会烦心,你让户部处理好便是,秋季已经来临,冬季也不远了,粮食储备还足够吧?” 李承道问道,粮食问题才是他现在最关心的事情。 魏征不慌不忙,如实回答道:“请陛下放心,户部已经做好了调度,不会令饥荒出现的,可以让各地百姓都安稳渡过这个冬天。” 得到魏征的回答,李承道才算满意地点了点头。 “等今年冬季一过,便要展开对高句丽的征伐了,否则今年朝廷的亏损很难弥补。” 李承道心中感慨道。 今年这场蝗灾和旱灾带来的损失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他都不需要去看统计册。 整个大唐超过四分之一的地域受灾,无数良田遭到影响,颗粒无收,这种情况下受灾的百姓们是无法缴税的,而他身为帝王也必须要暂时免去这些百姓的赋税,以彰仁德。 税收大减是是一回事,此外朝廷大量调粮赈灾,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极高。 虽然很多粮食都是各大世家嘴里吐出来的,看似对朝廷没有负担,实际上却是一笔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情账。 一场旱灾,让李承道欠了大大小小的世家一个人情,以后都是要还上的。 至于其余方面的损失,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要想短时间内弥补损失,只有通过战争,征服另外一个国家,用他们国家的财富来填充国库。 而高句丽无疑就是最好的目标,高句丽是东北一带的霸主,国家富庶、兵力强大,而且因为他们曾经进犯过大唐边疆,所以可以师出有名地直接进行征讨。 “魏卿,让户部与兵部最好调度,明年开春之际,远征高句丽!” 李承道从窗外收回目光,目光凌厉地对魏征吩咐道。 魏征眼睛一亮,躬身应道:“是,陛下。” .. 第二百四十二章 民富国强,发展商业 处理完政务之后,李承道将几位大臣都留了下来,一起共进午膳。 皇帝平时吃饭其实和普通的富贵人家一样,并不是餐餐都是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也都是些家常菜而已。 平时李承道一个人用膳的话,就是简单的三菜一汤,今天留了长孙无忌、贾诩、魏征等人一起共用午膳,也不过是六菜一汤而已。 不过在看见午膳的菜式时,长孙无忌等人还是忍不住为之愕然。 因为今天总共六道菜,其中三道居然都是用蝗虫做的菜式。 “陛下真的喜欢上吃蝗虫了么?” 贾诩笑着说道。 李承道摇头道:“如今我大唐时艰,无数百姓尚且困苦,朕岂能铺张浪费。” “朕近日每顿都让御厨用蝗虫做一道菜,为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忘了蝗灾、旱灾之艰、百姓之苦。” 听到李承道的话,众人心中肃然起敬。 李承道身为大唐天子,天下间身份最尊贵之人,如今居然如此朴素节约,实在是让他们这些做臣子的百感交集。 “陛下以身作则,令臣等佩服。” 房玄龄感慨万分道。 “这又算的了什么。” 李承道笑了笑,然后说道:“其实此次旱灾与蝗灾并非没有好处,它令朕清晰认识到了如今我大唐的短板所在,我大唐如今的国力还是不够强盛,两次天灾便将我们弄得如此狼狈。” 杜如晦闻言说道:“陛下,此乃天灾,非人之过,陛下能在这两次大灾害中令百姓未发生饿死的情况,已经是极为难得了,陛下又何须妄自菲薄?” “可是仅仅是这样还不够啊。” 李承道叹息一声,现在的大唐距离他理想之中的盛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必须要进行改变才行。 贾诩见到李承道的神色,不禁问道:“陛下可是又有良策想要施行?” 贾诩对李承道了解的最深,他隐隐猜到了李承道又有什么惊人的决策。 “文和知我矣。” 李承道笑着说道,“朕打算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提高商人的地位。” 此言一出,众人都有些吃惊。 提高商人地位?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人最贱,因为在以农耕为主的古代,劳动力和生产力才是第一发展要素。 商人被视为投机取巧赚钱的人,吸的都是农民的血,因此虽然商人有钱,但是地位最贱。 而李承道却说要提高商人地位。 “陛下,此举恐怕会引起广大百姓们的不满啊,而且于国体有很大影响。” 长孙无忌的眼光精准,无不担忧地说道。 “中书令大人所言不错,若陛下要提高商人地位,那么从商之人必定大大增加,届时农业不举,国家危矣!” 魏征亦忧心忡忡。 商人不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便可以赚取大笔的钱财,而付出的代价就是地位低下,哪怕一个商人再有钱,农民见到了他依旧可以趾高气昂,路上见面了也是商人避让。 若是让百姓连这最后一点优越都没了,那么国家就会打乱。 李承道微微一笑,问道:“朕问诸位爱卿一句,藏富于民、藏富于国,哪一个更加有利?” 这是一个宏观论题。 藏富于民是指,一个国家的财富分布在本国国民的手里;藏富于国是指,一个国家的财富全部集中在国家的掌控之中。 双方有利有弊。 藏富于民:本国的人民富有,生活富足,但国家的支出及掌控不一定非常丰富和充足。 藏富于国:国家掌握了大部分的财富,可以自由支配,但国民手里的财富却少的可怜或者不算富裕,自由支配的财富却不充足 众人互相看了一眼,纷纷打起了精神,谁也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吃饭上面了。 “臣以为,藏富于国更加有利,国库充盈才能让军队兵强马壮,国家安稳强盛,方能庇护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若国都不强,百姓何来安稳耶?” 贾诩第一个说道。 藏富于国,是大多数朝代统治者都向往的境界,但是少有王朝达到过,即便是大唐目前都是如此。 真正的国家财富,实际上被世家大族所掌控。 贾诩话音落下,魏征反驳道:“若藏富于国便能让国家安稳,敢问先秦不强盛富庶耶?先秦之强,极天下之最,然百姓煎熬,终究二世而亡。” “只有藏富于民,让百姓安乐方能得百姓簇拥,王朝才可以长久延续,此乃万世之基也。” 魏征一边说着一边捻着胡须。 然而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听了后却暗暗摇头,因为魏征所想过于理想化了,藏富于民是万万行不通的。 百姓是富庶了,但是国家可支配的钱财少了,拿什么去强兵马,那什么去治理各地天灾水患? 藏富于国,国家兴盛后才有余力反哺百姓,历朝历代无不是如此。 “陛下是如何认为的?” 长孙无忌看向了李承道,好奇问道。 在他看来李承道既然提出这种问题,那么心里肯定是已经有了定论,只不过想听听他们的想法而已。 “两种朕都不认同。” 李承道笑了笑,然后伸出手指沾了一点茶水,在桌子上写下了龙飞凤舞的四个大字。 “民富国强!” 看见这四个字,众人都是一愣,民富国强?不是国富民强么? 但是细细揣摩的话,这四个字的意思似乎是偏向于藏富于民的方向,可李承道又说自己并不认同两种说法。 陛下这究竟是何意? .. 第二百四十三章 大唐基建 民富国强,与国富民强,这两个词看似接近,可实际上,两者间有着天壤般的差别。 首先说国富民强,这才是当今历朝普遍流传的词汇,它以国为本,强调将国的定义摆在民之前,而国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国乃社稷,乃王朝皇族的祖宗基业,所谓天子与国不分家,在王朝中,天子就是国,国是天子的国。 这句话符合所欲王朝统治的国情,即『以国为本』、『忠君爱国』。 而“民富国强”这句话,恰恰与前一句背道而驰,虽然从字面理解是,『百姓安定富足、国家就能强盛』。 可问题在于,它将『民』摆在首位,摆在社稷、天子之前,其真正的意蕴乃是『以民为本』,意思和藏富于民相近,都是孟子的理念。 但古往今来,所有君王口中喊着以民为本,实际上都是以君为本。 难不成李承道是想做出真正的改变? 就在众人心中苦苦思索之际,李承道方才说道:“国家若想强盛,离不开农民,也离不开商人。” “农乃是国本,而商则是使民富、使国强的关键。” “只要农商并举,方能让国家长盛不衰,否则灭亡不过是迟早的事情,何谈国强。” 李承道这番话后,众人方才茅塞顿开,理解了他的想法。 长孙无忌点头道:“陛下所言的确不错,但农商并举又是何解?农是农,商是商,双方如何并举呢。” “这便是朕今天要和诸卿所说的事情。” 李承道正色道。 “第一,支持发展贸易,大力推进民间商业活动,放宽限制,但提高商税。” “第二,用从贸易中收取的商税成立农业补贴基金,保护农民既得利益,同时与青苗法共同推进。” “第三,农民一旦从商,则世代不可再从事耕种之业。” “第四,由朝廷进行宏观调控,调节市场经济以及各项作物市价、粮价,不使商人独大,从而破坏农业延续性。” “还有第五点……” 李承道顿了顿,此时长孙无忌、魏征、贾诩等人已经听得入迷了,闻言焦急地问道:“第五点是什么?” 刚刚李承道所说的这番“农商并举”“商使国富,农使国强”的言论,简直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诸位爱卿先说说前四点如何,可否推行?” 李承道并没有急着说,而是询问道。 “毫无问题,陛下此策乃真正的千古国策!完全可以直接推行下去!” “臣敢断言,此法推行后只需要三年时间,大唐国力便能翻升一倍!” 长孙无忌毫不犹豫地说道,语气坚定非常。 “臣附议!” 贾诩点头赞同。 “臣等附议!”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全都赞同,对长孙无忌的话深以为然。 他们怎么就没想到呢,农和商与国为何一定要相互独立,三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互补的存在。 贸易起来了,商人就富了,交给国家的赋税自然就多,哪怕国家拿其中大半去用来补贴农民,依旧能剩余很多。 而农民得到了利益,他们也就安稳了,不必担心被欺压,有国家补贴还有朝廷作为后盾。 农民安居乐业,安心耕种,按时上交赋税,国家又怎么会没钱,怎么强盛不起来? 这完全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商人追求利益和地位,农民追求安稳,国家要钱来发展军事国力、完善百姓福利制度,三个需求一下满足! “好,那就这么定了,现在朕来说说第五点。” 李承道说道。 众人顿时打起了精神,聚精会神地听着。 “第五点,就是重视并发展技术,提高生产力。” 此言一出,长孙无忌等人都有些面面相觑。 过了一会儿后,房玄龄有些尴尬地问道:“陛下,恕臣愚钝,请问此言何解?” 李承道说出来的名词有点多,什么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这些他们还勉
相关推荐:
清冷美人手拿白月光剧本[快穿]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数风流人物
屌丝的四次艳遇
取向狙击
云翻雨覆
小白杨
天下男修皆炉鼎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