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论得不可开交。 这段时间里他们都各自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没有谁的办法能够真正服众。 而李承道听着诸位大臣的争论,心中不禁觉得有些烦乱。 最终他主动开口说道道:“诸位爱卿暂且消停一下,朕有一策,可解决国库空虚的危机。” 李承道开口,众多大臣自然不敢不听。 “陛下有何妙策?臣等洗耳恭听。” 魏征躬身说道。 李承道每次提出的办法都极为不凡,也只有他提出的办法才能让众臣们都心服口服。 李承道心中早有腹稿,闻言便直接说道:“朕的办法,便是开创房地产。” 众臣闻言都愣住了。 从他口中听到这个陌生无比的名词,所有人都有些茫然。 房地产......这是什么东西? “陛下,何为房地产?” 杜如晦忍不住问道。 李承道笑了笑,然后为众人开始解释:“如今我们大唐各都城都有许许多多未开发之地,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 朝廷不妨将这些土地都收为官有,然后再承包给那些商人,让他们建房倒卖。” “与此同时,再牵引民间渔轮,来炒动房产,让民众去购买房产。 这样以来,既可以推动这些开发房产之地的经济发展,也可以聚敛财富,诸卿觉得如何?” 房地产一策,李承道也是不久前才想到的。 后世华夏在短短数十年内经济迅速攀升至世界第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房地产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因。 不过此举有利有弊,所以他有些犹豫要不要这么做。 但经过一番思考后,他还是决定动用房地产的策略。 因为房地产能够很好地推进基建设施。 有房产,就得有配套设施。 比如说学校、商市、广场等等地方。 而且房地产又涉及到人工、材料等等。 是以,房地产不仅可以拉动经济,还可以增加就业,还能增加各方面的基建。 后世华夏依靠房地产而实现经济腾飞,是完全可以借鉴过来的。 大唐只要能弥补一时的亏空后,便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还可以带动各地经济发展,为什么不行? 李承道说完后,各位大臣都沉思琢磨了起来。 其中以魏征、长孙无忌、贾诩三人的思维最为迅速,他们很快便想通了其中说关键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此策甚妙!一举数得!” 长孙无忌抚掌而叹,脸上满是赞赏之色。 “陛下简直神人也!” 魏也是赞叹不已,眉宇间的阴霾之色一扫而空。 因为此策若是实行下去,大唐国库的空虚与亏损将会迎刃而解! 而且还能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链! 贾诩虽然虽然没有发表意见,但是他脸上的笑容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他也很赞成这一策略。 “那此事便交给魏卿来办。 另外,提高商税一事也可行之,现在民间商业的发展的确有些太快了,需要遏制些许,使财富回流至朝廷。” 李承道说道。 他当初施行藏富于民的举措,是为了让百姓们富起来,现在需要根据国情而做出些许改变了。 说完后,李承道又笑了笑,说道:“开办赌局一事也可以办,不过最好还是要借那些商人和赌场之手。 朕毕竟还是要些面子的......” 听到李承道的话,诸位大臣都是会心一笑。 就连魏征也破天荒地没有了严肃之色,笑道:“臣知晓。” ....... 房地产通过决策之后,便迅速实行了下去。 朝廷开始收拢各州县那些无主的土地,然后再传出将在这些开发这些土地、发展经济、开办商业街的消息。 果不其然,这些消息传出去之后,这些土地的价值瞬间飙升了十多倍不止! 民间那些商人们哪个不是目光毒辣之辈? 房地产的前景,他们一下子就看了出来。 因此大多商人们都开始争相购买这些土地。 而朝廷也乐得以高价出售这些土地,毕竟这些土地原本是不值钱的。 户部早就联合刑部制定制定好了相关的土地法律法规,包含售卖、交易以及建造等标准在其中。 此外,另一方面,一种渔轮也在民间悄然流传开来。 在百姓生活富足的当下,到底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财富保值、并且流传下去? 购房传给子孙后代,无疑是不二之选! 买到一处好房子,能够享有配套的种种设施。 比如靠近商业街、学院、广场、商市等等。 而且房子只会升值,不会贬值。 在这种渔轮的引导下,整个大唐国内都出现了一股购房的热潮! 不过在朝廷户部的调控下,所有的房价早就都开始大幅度上涨,很快便拔高到了普通人都买不起的地步。 拔高房价,是房地产的一种必要手段。 很多精明的、消息灵通的商人都嗅到了这块肥肉的味道,开始大肆收购土地。 然后在这些土地上建立新的住宅出售出去,低于那些昂贵的房子的价格。 当有人开始这么做后,越来越多的商人都开始争相效仿。 房地产行业,几乎是在短短几月内就开始变得炙手可热了起来。 .. 第三百六十章 高楼大厦,火爆的房地产! 房地产行业火爆之后,朝廷推出的相关法律法规,便在此时展现了作用。 对于从事房地产的商业买卖房子的的税收十分高昂,几乎占据了卖房纯利润的四分之一! 众多涉足其中的商人对此肉疼无比,但是又难以割舍。 因为哪怕是这剩下的四分之三的利润,依旧让他们眼馋无比! 房地产,这个行业实在是太过于暴利,没谁能够舍弃这么一大块肥肉。 所以朝廷和这些商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周瑜打黄盖一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此外还有一项好处。 李承道决定遏制民间商人的发展势头,所以提高了商业税收。 而在这时候推出房地产行业,无形之中便削弱了商人对于提高商税的怨气。 这也算是无心插柳了。 ......... 李承道决心发展房地产后,便想着将钢筋水泥运用到房屋建筑上,用来建造高楼。 房地产,只有建造高楼楼房进行售卖,才能将利益最大化。 因此他命冶造局的工匠们研究楼房的建筑方法,还有种种户型等等。 钢铁的制造工艺,早已经被研制了出来了。 唯一有难度的是石灰。 李承道早在准备推出房地产时,便让人在全国各地寻找石灰岩的存在。 石灰岩并不稀少,在找到之后,便令冶造局开始钻研钢筋水泥房的建造。 华夏工匠的建筑工艺绝对是可以傲视全球的。 即便高楼大厦的建筑理念十分超前且新颖,但还是很快被掌握了。 只不过碍于技术理论原因,最高只能建到九层左右。 再高的话便有风险了。 不过这已经足够。 钢筋水泥建房不但迅速,而且安全程度要超过一半传统技术建造的房子。 更重要的是,一块地皮建九层高楼,这就意味着可以卖出九套房子! 因此,这种技术在出来后,马上就受到了各大商人的追捧。 他们纷纷让各自工匠学习这种技术,然后在各自买下的地皮上进行建造。 第一批钢筋水泥建起来的九层楼房开始出售后,便迅速就被人买下了。 随后的众多楼房也都是纷纷全部被抢购一空。 有一说一,这种九层楼房没有那种大宅邸所独有的美感。 但是美感这东西,是那些有钱人们考虑的,平民们考虑更多的还是实用性。 要知道,买下一座普通宅邸的价钱,都足以买下一栋楼房了。 两相对比起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水泥高楼会受到百姓们的火热追捧了。 大唐哪怕再富庶,也没有富庶到那种人人都是有钱人、富人的程度。 只要有社会存在,就必定会有阶级的分别。 一下子掏出来好几千两银子来买宅邸,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房地产业的火爆,实在是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也将这个行业炒得越加火热了起来。 ...... 太极殿,朝会。 “陛下,房地产业实在是太过于火爆,照这样下去,国库亏空很快就会被弥补了。” 大殿中,魏征满面红光地说道,语气中满是兴奋。 他难以想象,前段时间还在为国库亏空发愁,结果房地产一出,这个问题直接就迎刃而解。 房地产行业,这岂止是暴利二字可以形容? 殿内大臣们听到魏征的话,都很是讶异。 不就是卖房么,能有这么大利润? 开玩笑吧。 只有李承道神色不变,他是深知房地产利润有多么恐怖,因此毫不意外。 “魏卿,房地产业将会是大唐经济新一轮跃升的时机,朝廷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机会。” 李承道对魏征说道。 “房地产现在还只是初步起步而已,它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除此之外,与之相关的材料行业朝廷也需要最先一步涉足,必须牢牢把控,一定不能让出去。” 李承道的神色很严肃。 要知道房地产与材料、劳力行业、以至于经济息息相关。 朝廷若是能够把握住这一株摇钱树的话,那么足以支撑快速的对外发展了。 魏征亦对李承道的话深以为然,正色道:“陛下远见,臣定当铭记于心。” 听到他们的对话后,长孙无忌看起来有些心事重重。 等到魏征说完后,他方才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房地产业短期来看的确暴利,但是从长期看来...... ......有些过虚浮了,不利于我大唐经济的健康发展。” 长孙无忌不愧是眼界超群的顶尖智囊,李承道都还没说,他居然已经发现了房地产的弊端所在。 “这一点朕知道,辅机且宽心。” 李承道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笑着说道。 长孙无忌能想到这一点,让他十分意外。 因为随着房地产而到来的经济繁荣,是一种泡沫经济、繁华的假象。 如果各项基建工作不能跟进、还有朝廷不能做好调控的话,那就极容易造成经济崩溃。 现在的大唐,已经不是以前的农耕经济了。 长孙无忌这才松了口气,退回了自己的位置,不禁有些自嘲地笑了笑。 他都能想到的,天子陛下又岂会想不到? 实在是杞人忧天了。 “房卿,你觉得由钢筋水泥建造起来的楼房怎么样?” 李承道朝着房玄龄问道。 他很想听一听这个时代的人是如何看待这种高楼的,或者说百姓们的看法。 房玄龄沉吟片刻,然后说道:“陛下,这种楼房虽然没有大宅邸的美感,但是胜在实用且造价低廉,质量也十分过硬。 最重要的是大多数百姓都买得起,如今在民间很受欢迎。” 听到房玄龄的话,李承道点点头,放下心来。 .. 第三百六十一章 首创小区,开办幼儿园制度! 长安城,某酒楼大堂。 酒楼向来是三教九流之人汇聚的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 兜里银子要是够的,就去二楼清静地儿点些个酒菜慢酌慢饮; 若是没多少银子的,则是呆在在楼下大堂内随便叫些菜食,倒也管饱。 现在正值晌午,一名衣着朴素的老农走进了酒楼。 这老农貌似是酒楼中的常客了,他进来后随便找了个空位子坐下,接着点了一荤一素两个菜,顺便叫了壶黄酒。 做完这一切后,他顺手拿起了桌子上放着的一份王报看了起来。 王报是李承道让礼部创办的一份报纸。 主要用来刊登朝廷最新推出的种种政策以及下达的各种政令,此外还有各地官员做出的政绩,和节日祭祀大事等等。 王报推出了五六年了,一直广受欢迎和好评。 到了如今,更是深入每一名百姓的生活。 对于大多数百姓们来说,他们可能不懂王报上各种政令的意义,但是阅读报纸会让他们有一种参与感。 因此每日买一份王报看看,基本上成了百姓们必做的事情之一。 老农拿着王报细细看着。 报纸上刊登的,是朝廷最新推出的教育改革政策。 针对房地产市场,李承道推出了“小区”的概念,以及“幼学”制度。 小区很好理解,和后世并无不同,是为了方便住户。 而幼学则是教育制度的改革。 如今大唐的教育制度,是初等学院、中等学院以及高等学院。 而李承道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的幼学。 即规定幼童在三岁后就要进入幼学学习,六岁后直接入初等学院。 李承道之所以要增加幼学,是为了尽量缩短普通百姓孩子和有钱人家孩子之间的差距。 虽然所有孩童都是六岁后才能入初等学院,但在此之前,有钱人能请老师来提前教导自己的孩子。 这样再入学后,普通孩子和有钱孩子之间的差距就被拉开了。 最后能晋升中等学院的,绝对是有钱人的孩子居多。 为了解决这一点,李承道才顺势推出了幼学制度,并且设立在小区之中,只有购买房子才能入幼学。 这既能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能推广教育,一举两得。 这本是好事,不过老农看到到报上要进行教育制度改革的消息后,却是叹了口气。 “朝廷是真的会折腾人,原来是六岁上学,现在三岁就要上学了,这算什么事儿啊,又得多花一份钱。” 老农抱怨道。 在平头百姓们看来,孩子去读初等学院就已经很好了,结果现在还要去读什么幼学,有必要吗? 要知道初等学院虽然是免费,但幼学并不免费。 虽然说现在大唐百姓也没哪家到那种吃不饱饭的地步,但是不富裕的家庭,上幼学是一种负担。 如这老农家这样的,在大唐并不见。 听到老农的抱怨声后,另外一桌的一个搭着马褂的中年汉子,却露出了一丝不愉之色。 他瓮声瓮气地说道:“老兄弟,你说这话可就不对了。 陛下立幼学,这可是大大的利民之策,小孩子就应该多读书。” 老农却是不以为然,撇嘴道:“咱平民家庭,世代都是农民的命,还能读出个状元? 而且三岁小孩子学什么,有去这什么幼学学习的时间,俺都能教会娃子干农活了。” 听到他的话,那个中年汉子摇了摇头,说道:“老兄弟你错了,不管以后干什么,多读书、多有些文化总是没错的。 我家里面也不怎么富裕,我儿子也才三岁,但我都准备为他找私塾先生了。 现在朝廷设幼学,我打算直接将孩子送进去,免得以后上初等学院时落下其他孩子太多。” 中年汉子的话,让其他桌的客人也很赞同。 有人附声道:“这位老哥说的没错,如今大唐盛世,没有战事,不比以前的乱世。 陛下改革科举,给天下平民开了晋升路。 在这太平盛世,咱们平民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只能靠读书。” 明白人还是不少的,能看出李承道的苦心孤诣。 “是的,武帝陛下改革科举制度,就是为天下平民开了一道龙门。 现在又制定这种政策,真是处处为百姓着想,咱们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又有人说道。 这人身着儒衫,是一个读书人,见解也十分独到,让不少人都为之暗暗点头。 老农被这两人的一番话说得心中赫然。 挠了挠头后说道:“是俺糊涂了,咱们陛下乃是圣君,做的事儿都是为了咱们百姓好。 听你这么一说,俺回去也得让俺家娃儿读书了,哪怕砸锅卖铁都得供!” 读书人闻言笑着说道:“用不着砸锅卖铁,上幼学虽然要花钱,但并不多,一般人家也供的起的。 这是在说利天下万民之策啊。” 他语气里很是感叹之意。 这边的讨论的话题,也引起了酒楼大堂里其他酒客们的关注。 听到他们的讨论后,也都各自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不过绝大多数是支持开办幼学的。 “对了,现在朝廷到处建运动场,陛下还鼓励咱们多锻炼,你们说这是个什么意思啊?” 一名酒客提到了运动场的事情,不禁好奇问道。 听到他的话后,另外一名商人模样的客人无奈地说道:“我倒是知道朝廷这是什么意思。 咱们大唐虽然民风彪悍,但是真的要跟那些外国人比起来,体格真的是不够看啊。”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是这是真的。 .. 第三百六十二章 微服私访,售楼的火爆! 这名商人的话让不少人都很不相信。 一个酒客忍不住说说道:“不可能吧,那些外国人有那么壮?” 商人翻了个白眼,没好气地说道:“我跑商的我会不知道? 你们不信我,那前段时间的大唐杯蹴鞠比赛你们都看了吧,里面的那些黑人白人的体格......嘿,外国随处可见! 但是他们那个头在咱们大唐能看见多少?” 商人说完后,刚刚说话的酒客讪笑一声,缩了缩脖子。 其实体质差异这是种族不同的原因。 不过体质问题,也是可以通过积极锻炼来弥补改善的。 这就好比那些军中士卒一样。 因此李承道才要建立运动场,鼓励全民运动。 “文武并举,武王陛下不愧是千年难遇的明君,考虑实在是太周到了。” 一个老者抚了抚雪白的胡须,由衷地称赞道。 众人都深以为然。 .........
相关推荐:
清冷美人手拿白月光剧本[快穿]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数风流人物
屌丝的四次艳遇
取向狙击
云翻雨覆
小白杨
天下男修皆炉鼎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圈圈圈圈酱短篇合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