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家族出身的人眼中,这类人充其量只是庶民,连让他们正眼相看的资格都没有,他们始终是以家族为单位的。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不论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再好,在李世民死后他依旧会为了家族毫不犹豫地选择投效李承道。 不过出于和李世民长久以来的君臣之情,长孙无忌还是没有忍住问了这句话,虽然他知道自己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引起李承道的不满。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李承道并没有什么生气的意思,瞥了长孙无忌一眼后,丢下一句话便走了。 “人死如灯灭,万事皆消,孤不会再动他的妻眷子嗣,他也会按照相应的规格葬入皇陵。” 长孙无忌直接怔在了原地。 良久之后,他方才热泪盈眶,朝着李承道离去的背影一揖倒地,哽咽开口。 “无忌……拜谢太孙殿下!” …… 长安城在李承道接掌入主后没几日,便迅速安定了下来。 李世民麾下的五万残余军队,除了那些试图顽抗的将领士兵们被李承道下令格杀了以外,其余的士兵几乎都得以保存。 而随着李世民自刎死亡的消息传开后,所有还骚乱便全部平息了,这一场浩浩荡荡的夺位之争,最终以李承道胜利、李世民的死亡而落幕。 至此,天下大势尽归李承道! 而在长安城稳定下来的同时,李靖也带兵与正在赶往长安城驰援的益州军遭遇了。 苏定方正在带兵取距离长安城百里外的一处名叫至县的城池,不过他们还没真正打下至县,李靖便带兵赶到了。 至县外,苏定方看着不远处那支军队里飘扬的“魏”字旗与“李”字帅旗,不由得吃了一惊。 “魏州军……是老师?” 苏定方是李靖的学生,跟过李靖一起学习兵法,早年也是靠着追随李靖而崛起的,因此他对于李靖很是尊敬。 虽然他已经得知了李靖投靠了李承道的消息,但是此时遭遇魏州军,他依旧还是下令大军停止前行。 两支军队就这样子双双对峙了起来。 而在魏州军中,士兵们忽然分开一条道路,李靖策马来到了阵前,将目光投向了益州军,冷冷开口道:“苏定方何在!还不滚出来见本帅!” 李靖一开口就是极为不逊,完全和他儒将的风范不搭。 而他的话也在益州军里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片刻之后,苏定方策马而出,然后对李靖拱手行礼,微微低头道:“学生见过老师,不知老师为何……” “闭上你的嘴!本帅没有你这种学生!再敢喊本帅一句老师,本帅定将你斩落马下!” 李靖满面怒色,直接打断了苏定方的话,眼里充斥着难以言喻的怒火。 “你这孽障!你可知道你闯下了多大的祸!” .. 第一百四十三章 灭国之将苏定方,士气如虹 李靖见面便是一顿怒骂,让苏定方很是摸不着头脑,眉头也不禁皱了起来。 如今毕竟是三军主帅了,虽说他对李靖的敬意没有减少,但是李靖这般斥骂他实在是让他非常尴尬。 “老师,学生到底做错什么了?” 苏定方满脸不解地问道,即便被李靖如此喝骂,但是态度依旧显得恭敬。 “本帅说了让你住口!” 李靖勃然大怒,直接一把将自己腰间的利剑给抽了出来。 “你自己做的事情你心里难道不清楚?你擅自带兵离开益州驰援长安城,你可知益州现在的情况!” “益州?益州出什么事了?” 从李靖的这番话里,苏定方隐隐感觉到了一丝不妙的意味,下意识地问道。 李承道手里的消息是经过情报组织快马加鞭传递过来的,益州守军全部战死,苏定方自然没有收到消息。 “拜你所赐,吐蕃趁虚而入,二十万大军攻破了益州,正在南下江南道!” “可怜益州那一万守军为了给益州百姓争取撤退时间,用生命生生拖住了二十万吐蕃大军三日时间!满城将士尽皆战死!裴行俭的脑袋现在还被挂在益州城墙上!” 李靖越说越愤怒,最后用剑指着苏定方的鼻子骂道:“苏定方!你枉为益州军主帅!你对不起益州一万死战将士!” 李靖的这番话,直接让全体益州军将士们都震惊了,顿时产生了一片骚乱。 而苏定方更是呆滞当场,脑海里不断回荡着李靖刚刚的那番话, 益州城破,一万将士全部战死! 二十万吐蕃大军南下! 他带兵镇守边关多年,没有谁比他更清楚益州城破了的后果是什么。 江南道一带的百姓,全部都将暴露在吐蕃大军的铁蹄之下! 苏定方只感觉眼前一黑,直接从马上跌落在地,原本干净威武的甲胄沾染上了尘埃泥土,看起来十分狼狈。 但是他对这一切浑然未觉,只是望着自己的双手,脸色苍白地喃喃自语道:“我…是我害得益州城破了……是我害死了守约……” 看着苏定方的这幅模样,李靖厉声呵斥道:“苏定方!给我站起来!” 李靖的暴喝声令苏定方浑身一震,下意识地抬头看向了李靖,这一个向来流血不流泪的铮铮铁汉、向来打仗喜欢冲杀在前的猛将,此时却是泪满脸庞! “太孙殿下令我告诉你,若是你苏定方还有半点身为汉人的骨气,那就带着益州军跟本帅一起去阻击吐蕃大军,洗刷你的罪孽!” “若是不能把吐蕃军队赶出中原,不用殿下动手,我亲自取你头颅!” 李靖语气森冷地说道,言语里的凛然杀意丝毫不作假。 他对苏定方原本是非常看好的,苏定方的统兵才能不逊色于他,从益州军的战斗力以及驻守边关多年令吐蕃不敢来犯这一点便能够看出。 但是这一次苏定方的所作所为着实令他感到愤怒! 枉顾益州百姓的安危,带着大军离开益州,简直是愚蠢至极! 若是苏定方不做出一些举动来弥补的话,他注定要背上千古骂名! 他对苏定方感到愤怒,是因为他还在乎这名学生,想要尽力拉他一把,否则早在见面他就拔剑将苏定方给斩了。 苏定方有些颤颤巍巍地从地上站了起来,然而他却一步一步后退,并同时将自己腰间的战刀给拔了出来,慢慢放在了自己的脖子上, “元帅!” “苏帅不可!” “大帅!” …… 益州军的将士们见状大惊失色,纷纷下马朝着苏定方靠拢了过去。 “孽徒你想要干什么!将吐蕃大军赶出中原,你现在还有机会去赎罪!” 李靖眼里闪过一丝慌乱之色,语气急切道。 然而苏定方惨笑一声,道:“我苏定方一生无愧于任何人,但是事到如今却愧对益州将士、益州百姓。” “此番益州城破过错皆在于我,我已经无颜再去面对中原百姓,我理应承受千古骂名,这是我罪有应得!” “老师,学生不肖,益州军便交给您了。” 话音落下,苏定方毫不犹豫地拉动战刀,割破了自己的喉咙! 鲜血如注,苏定方手里的战刀掉落在地,他用尽最后的力气看向了益州城的方向,然后就这么跪了下去。 跪地而死。 这是他这个有罪之将最后的悔恨与谢罪。 “大帅——!” 一名益州军将领悲呼一声,普通一声朝着苏定方的尸身跪下。 而所有益州军将士们也黑压压跪倒一片,只有哭声和哽咽声回荡。 纵使苏定方有不可饶恕的过错,但是这也不能抹杀他在益州军中长久以来积累的威望,所有士兵和将领是打心里爱戴苏定方! “这个孽徒!” 李靖怒声骂了一句,但是眼角却还是忍不住湿润了。 苏定方是有赎罪的机会,只要他能将吐蕃大军驱逐出中原,那么此次过错并非不可饶恕。 但是他自己拒绝了这个赎罪机会,甘愿自杀,背负着懦弱无能的骂名而死。 对于将名誉和荣耀看得比性命还要重的将领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这更加残酷的惩罚了。 这是他给予自己的惩罚。 深吸一口气后,李靖压下心里强烈的悲伤之意,命人将苏定方的尸体给收好,然后抬头看向了面前的益州军。 “诸位将士,尔等可愿随本将一起前往阻击吐蕃大军,为战死的一万益州军报仇!也为你们自己赎罪!” 李靖沉声大喝道。 之前那名跪下的将领站了起来,狠狠一擦眼泪,恨声说道:“全体益州军,谨遵元帅命令!” “杀尽吐蕃军!” “杀尽吐蕃军!” 震天的喊杀声混杂着强烈的哀伤之意,回荡在这片中原的晴朗天空中。 .. 第一百四十四章 武悼天王冉闵! 随着李世民死亡,李承道入主长安,长安城也渐渐恢复了原来的秩序。 在此番攻城战役之中,双方总共死伤超过七万人,称得上是极为惨烈,这么巨大的死伤即便是李承道也感到十分痛心。 战死的这些将士,都是他们大唐的精锐之士!他们本不应该死在这样的内斗之中、死在自己同胞的手上! 但是现在李世民已死,李承道纵使有满腔怒意,也找不到地方发泄。 太极殿内。 由于李渊身体不好的缘故,李承道便代为监国。 他可是太孙,而立储君为的就是在皇帝出了什么意外的时候负责打理国家。 只不过李承道并不擅长政务,所以他干脆放权了下去,现在政务都有以各部尚书以及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谋士团进行处理。 不过他也没有闲着,开始着手安排对阵亡士兵的抚恤,以及各地兵马的统筹调动,以防地方上再生出什么乱子。 “也不知道药师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了,此时应该与益州军一起去狙击吐蕃大军了吧?” 李承道放下手里的奏折,揉了揉太阳穴后忍不住想到。 长安城这边的情况,已经被他让人送给李靖了,不过李靖还迟迟没有送消息回来。 就在李承道冒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一名侍卫忽然走入大殿,在大殿内下跪道:“禀殿下,前线来报!” 说罢他讲一封战报交给太监,然后由太监交到了李承道的手里。 李承道接过信后便直接拆开看了起来,不出他所料,这封信正是李靖发过来的。 刚读完一个开头,李承道便忍不住面露惊色。 “苏定方自杀了?!” 他让苏定方和李靖一起去带兵平乱,正是想给苏定方一个机会,可是苏定方居然自己自杀了? 怎么想,李承道都觉得很不真实,苏定方这等将领怎么会畏罪自杀? 不过他仔细想了想后,也就明白了过来。 “不是畏罪自杀,而是带罪自杀啊,这个苏定方……” 李承道摇了摇头,虽然不太满意苏定方这种举动,但是也不好说什么。 甘愿背负骂名而死,这对于苏定方这种将领而言,已经是最大的惩罚了。 想到这里,李承道收起杂念,继续将信读了下去。 李靖在信中所言,苏定方在临死之前将益州军托付给了他,而他现在已经整顿益州军,和魏州军一起前往江南道,阻击吐蕃大军。 信中还说由于突然增兵,所以希望长安这边在粮草方面提供得多一些,此外还请求李承道的战略指示。 看完这封信后,李承道从信纸上面收回了目光。 粮草什么的都是小问题,如今他大权在手,坐拥长安、洛阳这两大粮仓,根本不愁粮食。 他只是有些担心江南道那边的情况。 吐蕃大军战斗力很强,一直是边关大患,他们如今下了江南道,获得了足够的粮食、兵器军械等补充,战斗力恐怕又会提高。 十万魏州军加九万益州军,对上二十万吐蕃大军还是有不小压力的。 “该死的吐蕃!” 李承道眼里闪过一丝怒色,手里的信纸被他捏成了一团。 李世民已死,现在他的怒火便全部转移到了吐蕃以及高句丽这两个趁机入侵的域外蛮夷身上去了。 若非他刚刚夺下长安,而李渊身体又不好,出于政权稳定考虑必须要留在长安城的话,他定然会亲自带兵出击,杀光那些吐蕃大军! 而就在这时,一道悦耳的声音忽然在李承道的脑海里响起。 “恭喜宿主成功触发任务选项!” “选择一:将来犯之敌全部杀死,并且发兵征服吐蕃、高句丽!奖励冉闵以及三万乞活军!” “选择二,将所有来犯之敌赶出大唐边境,奖励五虎上将和三万虎豹骑!” 久违的系统再一次冒了出来,而这次系统给出的选择和奖励,令李承道眼睛为之一亮。 “冉闵?乞活军?” 看见第一个任务选择以及奖励,李承道顿时便心动了。 冉闵是何人?在后世那个五胡乱华的时代、汉人被称之为两脚羊而肆意屠杀的时代,他一人撑起了汉人的脊梁,拯救汉族于危难之际! 他颁布杀胡令,率领麾下乞活军屠杀了上百万胡人,激发了全体汉人的血性,杀得胡人为之胆寒! 而乞活军更是被称之为历史上最特殊,也是最凶狠的一支军队。 他们不是为了荣誉或者利益而战,甚至不是为了国家而战,他们就和他们的名字一样,只是为了活下去而战! 这样冉闵碰到了这样的军队,方才铸就了一段英雄神话! 纵使冉闵在历史中只是昙花一现,但是却若彗星般划破长夜的黑暗,被后世尊为武悼天王。 李承道之所以感到兴奋,是因为冉闵实在是太符合他现在的胃口了。 “既然敢犯我大唐,孤便让你们全部留下!” 李承道眼里浓重的杀机一闪而过。 他心里憋屈太久了,所以他打算直接朝着吐蕃展现自己的暴虐。 “我选第一个!” 李承道毫不犹豫地说道,而随着他做出选择后,系统的声音再次响起。 “叮!恭喜宿主选择成功,奖励发放中……” …… 距离长安城外四十里的一处旷野上,伴随着一道金色的光芒闪过,一支装备简陋,但是充斥着滔天煞气的军队凭空而现。 在这支军队前方,一名身高两米、有若一尊铁塔般的壮汉策马而立。 他的脸庞似刀削斧凿一般硬朗,整个人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冷酷,让人不寒而栗。 这名壮汉抬起头,看向了长安城的方向。 下一刻,三万大军齐齐而动! .. 第一百四十五章 乞活军!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 长安城。 岳飞正在亲自部署整顿城防,如今长安城刚定,政权更迭,整个长安城的军队都需要来一次换血。 将驻扎的军队换成白袍军,把李世民死后所留下来的长安守军打乱编入白袍军中,并且补充白袍军损失的兵力,这才是重要的事情。 经过一番重新整顿后,白袍军的总人数达到了八万,如今驻扎在长安城的总计有十八万大军。 分别是八万白袍军和十万魏州军。 至于罗艺的五万泾州军以及五万漠北铁骑,则是奉李承道的命令返回了泾州驻防,也是为了前去阻挡高句丽的入侵之势。 高句丽是东北一带的霸主,国力虽然比突厥逊色些许,但依旧有数十万大军,实力不容小觑。 李承道能覆灭突厥,完全是靠着种种计策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并且抢掠了突厥的粮草,正中他们的要害,方才一举覆灭了突厥的所有精锐以及王庭政权,导致整个突厥所有部落分崩离析。 实力是一方面,运气也占了不少。 但是高句丽威胁同样不容小觑,此番他们出动了十五万大军趁机夺了东北三地,对于大唐来说无异于在腰子上捅了一刀。 不过和已经南下江南道的吐蕃相比起来,北方的战况并不是太过于紧急,因此李承道只让罗艺的泾州军加上五万漠北铁骑前去驻守泾、幽二地,以防高句丽继续深入中原腹地。 等解决了吐蕃之患,便是真正抽手对付高句丽的时候了。 岳飞也清楚李承道的打算,因此在将李世民麾下残军打乱编入白袍军时,也在着手训练他们,为之后远征高丽做准备。 就在他亲自在城墙上巡视城防时,在长安城外,忽然有一线黑色潮水般的黑线出现在他的视野之中,并且迅速扩大。 岳飞稍加凝视后,心中便骤然大惊。 是一支军队! “全军准备迎敌!” 岳飞直接转身,毫不犹豫地厉声下令道。 虽然这支军队尚未到来,但是即便是远远看着,他便能感觉到对方身上那一股难以言喻的煞气,绝对比他以往所见过的任何一支军队都要强大,令他打自心底地感到毛骨悚然。 这样一支可怕的军队,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 而这支军队,其实便是由冉闵所带领的乞活军。 面对气势惊人的乞活军,城墙上所有白袍军士卒都忍不住感到有些紧张。 但是令他们感到讶异的是,眼前这支军队并没有任何攻城的意思,而就是在长安城外整齐肃立着。 “他们什么意思?” 见到这一幕,岳飞心中有些惊疑不定。 而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忽然来报:“禀元帅,太孙殿下有令,诏乞活军主将冉闵入宫觐见,让您控制手下兵马,不得与乞活军发生冲突。” “乞活军?这支军队是殿下麾下的?” 岳飞闻言顿时一阵吃惊,不由得将目光投向了长安城外肃立的这支可怕军队。 得知眼前这支军队不是敌军,可算是让他松了一口气。 “解除警戒,开城门!” …… 太极殿
相关推荐: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
【黑篮同人NPH】愿你相伴
蔡姬传
清冷美人手拿白月光剧本[快穿]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一本正经的羞羞小脑洞
【综英美】她怎么不讲wood
烈驹[重生]
突然暧昧到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