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无需托人。” 孔颖达虽然曾经为国子监祭酒,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他已经致仕。 现在的他,只是一介白身而已。 所以想要入宫面圣,是需要人举荐的。 李承道这一番话,让孔颖达很是受用,不过却不敢当真。 倘若换做先王李渊,他或许会径直前来拜见。 毕竟李渊与他有君臣之情,但是新君李承道,却与他毫无交情。 再加上李承道在士族圈子里口碑实在不好,很多贵族都暗中觉得他离经叛道、背叛贵族阶级。 他为了百姓斩了三位亲王,虽然吓到了很多贵族,但也引来了他们的敌视。 只不过李承道实在是太霸道,权利威望无人能比。 因此不论贵族们有什么怨言,也只能死死憋着,老实遵守朝廷的规矩。 否则那死去的三位亲王、那被抄灭的十多个世家,就是他们的下场! 所以孔颖达觉得李承道乃事千年难见的圣君,但是性格却霸道难以相处。 不过当他见到了李承道,孔颖达这才发现。 眼前这位年轻的君主,其实也并不像传外界传闻的那样倨傲霸道嘛——这明明是一位很谦厚的君主啊。 事实上有很多人在初次见到李承道时都有类似的感触,感觉这位君主并不像传闻中那样强势霸道,很平易近人。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彼此没有利害冲突。 否则李承道就会让他们领略到他被称为堪比始皇帝一般霸道的君主,这绝非浪得虚名。 不过孔颖达是见不到李承道另一面了,因为他俩没有利害冲突。 “听闻陛下前些日子下诏,意诸子百家中挑选一家作为大唐皇家学院主流学科,并著书立言,老朽以为,此功在千秋....” 接下来,就是一大篇称赞李承道的话,听得他心中暗笑。 果不其然。 正如李承道所猜测的那样,孔颖达在赞颂了他半响后,这才结结巴巴地道出了来意。 他希望朝廷将儒家的书籍进行整合编纂,成为教材,并且把自己几十年来著作的几本得意之作也加入进去。 “朕考虑考虑。” 李承道并没有一口答应。 他倒不是故意为难孔颖达,赵润只是在权衡利弊。 他想看看如何借助这件事,使朝廷、使大唐获得更大的利益。 孔颖达微微有点失望,但显然眼前这位君主跟礼部尚书李纲不同,不是他能打能骂能训斥的。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候李承道的回复。 在孔颖达告辞时,李承道亲自将其送出御书房,还善意询问汤舍的住所。 说若是还未有落脚处,他自会派人安排。 不过却被孔颖达婉言谢绝,因为他已经接受了礼部尚书李纲的邀请,准备住在李府。 李承道估计,这帮儒家门徒,很可能是要聚众商议对策,看看怎么胜出这次论道。 ...... 果然,当日晚上,礼部尚书李纲邀请了吏部尚书、以及中许多儒家门徒,主要是礼、吏两部官员来参加聚会。 就在就在儒家徒们聚会的时候,狄仁杰亦去拜访了刑部尚书这位老上司。 在两人私下会晤时,狄仁杰对刑部尚书说道:“尚书大人,儒家门徒眼下正在唐尚书的府上聚会。 我等身为法家子弟,亦要有所准备啊!” 狄仁杰如今已经入了三省中枢,且颇得赏识。 而他亦是法家门徒。 儒家门徒聚会,至于具体是什么聚会,纵使狄仁杰不提,刑部尚书亦心知肚明。 最近闹得风风火火的,不就是百家论道那档子事么? 刑部尚书听完后,却眉头紧皱,闻言默然不语。 儒法之争,经久不衰。 跟墨家、农家不同,法家一直以来都是儒家的强劲对手。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儒法两家的门徒谁都不肯在学术上示弱。 问题是,自科举制改革过后,文风盛行,儒家发展迅猛。 再加上儒家那边又请来了孔颖达那个老物,不得不说,这让法家门徒们感到莫大的压力。 对此,狄仁杰自信一笑,开口:“据我所知,平丘的张异、中牟的卢叙、新郑的严烈等等,这几位我法家在野的大贤,听闻此事亦在赶来的途中......” “这还是不够啊,当今长孙中书可也是儒家门徒。” 刑部尚书叹了口气,不知该说什么。 要知道,平丘的张异、中牟的卢叙、新郑的严烈等人,虽说固然是他们法家的当世大贤,但问题是这几位都是那种无心仕官、只是在家研究学问、教导后人的人。 跟孔颖达的、长孙无忌这些人比起来远远不如。 分量不够啊! .. 第三百八十八章 天下英才入我瓮 狄仁杰在听了刑部尚书的担忧后,不禁微微一笑。 然后他说道:“尚书大人难道忘了内朝的贾侍中?亦忘了王侍郎、还有房侍郎几位?他们可都是我法家子弟啊!” 听到狄仁杰的话,刑部尚书的眼睛顿时一亮。 狄仁杰说的这几位,分别是贾诩、房玄龄、王学林这几人。 他们都是中枢重臣,也是法家门徒! 若是有他们相助,岂会弱了那儒家的那些人? 谁不知道当今贾侍中可是陛下的心腹重臣,恩荣无两! “好,我这便亲自去拜访贾侍中,你再去联络其他的一些我法家大贤!” 刑部尚书毫不犹豫地说道。 此后,两人又商议了一番后,狄仁杰这才离去。 ......... 次日之后,刑部尚书便去联系了贾诩、房玄龄以及朝中的一些法家门徒们,谋划论道一事。 支持自家门派的学术思想,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因此贾诩很干脆地便答应了,朝中其他法家门徒们也纷纷声援。 一时之间,法家的声势大振。 原先每年的论道都是民间的法家门徒们互相争论,今年却是真正的大佬们都下场了。 但是李承道对此却依旧处于观望态度,迟迟没有回答。 几日后,鉴于天子迟迟没有回覆,儒法两家的门徒难免就争执起来了。 这个说儒家思想好,那个说法家思想好吵得不可开交,到最后就连前去劝架的长安府府正乐徐也被牵扯进去了。 是的,乐徐亦是儒家子弟。 随后,大理寺新任卿正一瞧情况不对:好啊,难道就只有你们儒门子弟有势力? 这位大理寺卿二话不说,就带着大理寺的人马去给法家子弟站脚助威。 还别说,长安府作为负责梁都治安的府衙,相比较大理寺还真矮了一头。 可当御史监亦出面偏袒儒家子弟时,大理寺的气势难免就被阻遏了。 没办法,御史监的地位太特殊,别说大理寺,就是大理寺背后的靠山、刑部本署,也得罪不。 他们毕竟是言官嘛。 御史监的那些言官,非但一个个都拥有「言论无罪」的特殊权力,而且非常擅长骂战。 两方人吵到最后隔空对骂起来,除了狄仁杰这种年轻的法家子弟还能招架以外,其余法家子弟,还真招架不住。 事实上,在儒法两家争执的时候,像墨家、名家等等,也有发出自己的声音。 不过他们的势众相对于儒法两家来说太小了,也就墨家还算有些势力。 毕竟当今冶造局内贯彻的就是墨工思想。 而其余各家,则完全被儒法之争给压了下去。 看着这些平日里温文尔雅的念书人,此时竟站在大街上争吵怒骂,长安的百姓都感觉很有意思,纷纷在旁围观。 几日后,禁卫统领冯立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他带着一帮宫中禁卫,将这些扰乱长安治安的儒法子弟通通抓起来关到仲裁院的监牢。 本来应该抓到长安府、大理寺、刑部的,但奈何此次情况特殊,只能收监仲裁院。 遗憾的是,文人似乎骨头都硬,或者说他们并不认为天子李承道会因为他们彼此学术派之间的矛盾而问罪他。 因此,虽然双方都被禁卫军抓了很多人,但双方的气势却丝毫不减。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几日中,甚至有不少长安府、大理寺、刑部、吏部的官员被禁卫军缉拿。 这些都成为大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一件趣事。 见无法遏制事态,禁卫军统领冯立入宫面见天子,对后者说道: “陛下,臣以为这件事需要早做论断,您若是再不出面,恐事态无法控制。” 对此,李承道笑而不语。 说实话,他并不是没有看到这些日子在长安城内的混乱,但他并没有出手干涉的意思。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场在他看来只是闹剧的混乱,牵动了天下诸子百家学术的心。 这件事闹得越大越好,这也称得上是文坛盛世嘛! “禁卫军抓的那些人,口头警告后就放了吧,再等等。” 李承道笑着说道。 冯立猜不到这位陛下究竟还要等什么。 但既然陛下下令释放,那他就只能照办。 于是乎当日下午,冯立就下令释放了儒法两家的门徒。 当时,闻讯而来的儒法两家门徒,像迎接英雄一样,将那些被抓到仲裁院同伴迎了回去,看得冯立大摇其头。 当然,这两家子弟在离开前,仍不可避免地在仲裁院前又吵了一通。 又大概过了半个月左右,全国各地的文人,纷纷赶到长安。 或为宣扬自己的思想,或为长安同学派的人站脚助威。 这使得长安变得更加喧闹,街道、茶馆、酒肆,这些地方准能看到不同学派的人在相互辩论、争吵,争地面红耳赤。 别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 事实上,这些文人在无法说服对方、或者被对方激怒的时候,他们也会动手。 当然了,他们彼此都绝对不会承认这是斗殴,而是讲道理。 不得不说,这是继开通各国贸易、外域人和其他国家商人大量进入大唐之后,长安近些年来治安情况最差的一次。 以至于到后来就连禁卫军都被惊动,纷纷派驻到长安的大街小巷。 ——免得那些文人在相互扭打时不分轻重,出现人命官司。 “差不多火候了.....” 在得知禁卫军以及仲裁院的禀报后,李承道暗暗点头。 .. 第三百八十九章 百家争鸣(上) 李承道此前所以对儒法两家以及其他学派子弟引发的混乱无动于衷,就是希望让这件事变得更加热闹一点。 以此吸引诸子百家更多的在野的人才,乃至于大唐各地的人才。 而如今,各方人才怀揣着自己的思想,或主动或被动地来到长安,来到名为“英才瓮”的一只大缸中。 李承道的目的达到了。 至于接下来嘛,那就是掌握火候,将这些人给炖成锅粥。 当日,李承道在太极殿中颁布了诏令。 “大唐百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朕深感其优。 然学在精而不在多,故择十二家学术思想,编纂教材,选入大唐皇家学院。 ......... 此令一出后,百家子弟雀跃欢呼,仿佛就跟他们打了胜仗似的。 看到这一幕,门下侍郎贾诩暗暗摇头。 这帮人被陛下卖了还不自知,还以为是陛下迫于他们的恳求而退让。 不过一想到自己,他又无奈自嘲一笑。 因为前一阵子,有以狄仁杰、刑部尚书为首的几位法家的子弟来拜访了他,恳请他帮衬法家。 而他当时一口应下了此事,毕竟他也是法家门徒。 是的,就算是他清清楚楚看透整件事的背后,其实都是那位年轻的君主在推波助澜。 贾诩得老老实实地、甚至于甘之若饴地,主动爬到碗里去。 这种手段,令他感慨不已。 不过李承道的诏令中虽然说要从诸子百家中选择十二家出来。 但是这十二个名额究竟给哪些学派,他却并没有直接指明。 根据礼部放出来的消息,将会这回在论道中挑选。 哪些学派对使国家强大有利,就选择哪些学派让诸学派的子弟们尽快去整理本门的思想纲要。 得知此事后,各学派的子弟们也顾不上吵架、打架了。 他们一个个或闭不出,或与同道商议。 全部都打定主意需要拿下一个名额,最好是那四门主修科目之一。 一旦拿下了名额,他们就是自己学派的英雄! 可能后人还会用「子」来尊称他们,流芳千古! 此诚乃千秋之功、万世之基! ——无论对于这些诸学派的子弟,还是对于大唐来说。 ......... 唐武德二十三年八九月。 遵从天子李承道的命令,礼部着手举办有史以来最盛大的百家文坛盛事——百家论道! 让天下各学派的领袖,去争夺那「四主、八辅」拢共十二个名额! 鉴于此前长安已经被这些文人搅地满城风雨。 因此,礼部特地将考核的场地搬到了城外。 礼部在长安城的东南大概十五里处,也就是渭水之畔划出了一块空地,作为百家门徒相互辩论、争取名额的场地。 在若干年后,这块空地将会成为无数后辈学子们所瞻仰朝拜的圣地。 但眼下,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凉的空地而已。 九月初,当长安本地的农户们准备着秋收的时候,城内的百家门徒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他们各自带着草席、干粮,徒步到这片空地,像划地盘似的划出各自学派的势力范围。 尽管这块空地看起来十分荒凉,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诸学派门徒火热的心。 铺上草席,坐在上面与同伴讨论学术,思考着如何击败其余的对手,夺取一个名额。 这些当中,有的是朝廷的在职官员,有的则是在野的白身。 而有些人则是从外地赶来的,甚至连功名都没有。 但传承于相同学派的情谊,让他们彼此坐在一起,看起来十分团结。 “嚯!门下侍中、仲裁院院长贾诩!” “还有尚书侍郎、右相房玄龄!” “那不是为民请命的青天狄仁杰吗?” ......... 看着一群法家门徒从面前走过,在儒家子弟当中,有人低声惊呼道。 听闻此言,有来自其他偏僻地方的儒家弟子好奇询问道:“这贾诩何许人也?为何各位兄台对他如此忌惮?” 听到这人的话,旁边一人古怪地打量了他一眼,道:“贾侍中你都不知道?” “呃......还请兄台明示,在下季七礼。” 这名穷酸儒生尴尬地说道。 他来自一偏僻的小地方,对于朝政之事不怎么了解。 那人打量了几眼季七礼,随即点点头低声解释道:“仲裁院,乃我大唐天子直掌的府衙,有监察百官,先斩后奏之权。 而贾侍中,便是这仲裁院的院长,除了陛下外唯一可以指挥那群暗影卫的存在,位极人臣。” 听了这话,季七礼面露吃惊之色:“天子近臣,竟是法家门徒?......这、这可如何是好?” 若天子近臣是法家的话,那他们儒家的胜出希望岂不是很渺茫。 话音刚落,附近便有儒家子弟宽慰道:季贤兄莫惊,我儒家子弟中,亦有陛下近......” 正说着,他脸上露出惊喜之色,笑着说道:“来了!” 季七礼抬起头来,顺着那人所指的方向看去。 然后他便瞧见有一名儒雅随和、气度不凡的青衫文士正在五六名儒家子弟的簇拥下策马而来。 等他靠近儒家子弟们的聚集地后,那文士翻身下来,朝着迎过来的诸儒家子弟微微一笑,道:“来迟一步,抱歉。” 这文士,正是长孙无忌! 众儒家子弟哪敢坐着,当即作揖道:“首辅大人言重了。” 眼前这位可是当朝首辅,中枢重臣! “首辅大人,贾侍中已经来了。” 一名儒家子弟小声提醒道。 .. 第三百九十章 百家争鸣(下) “哦?” 长孙无忌闻言环顾四周,没过多久就瞧见贾诩正坐在一张草席上,与其周围那一干法家子弟高谈阔论,谈笑风生,没有丝毫架子。 俨然已经成为了法家门徒中的领袖人物。 似乎是注意到了长孙无忌的目光,贾诩转过头来,与长孙无忌对视了一眼。 虽然微微点了点头权当打了招呼,但其眼中的挑衅之色,长孙无忌却看得清清楚楚。 “呵。” 长孙无忌淡淡一笑,同样点点头作为回应。 作为天子李承道的左膀右臂之一,贾诩和长孙无忌之间或多或少都有政见上的争斗。 如今百家论道,他们两人都是各自门派的领袖人物。 待会论道时,他们都是要出场的。 而此时,季七礼惊讶地打量介子鸱,见来人气度威严,儒雅不凡,遂私下询问道:“此人.....何许人也?” 旁边的儒家子弟低声介绍道:“此乃当朝首辅!三省中书!陛下的跟前近臣,长孙无忌!” “学问比之方才那贾诩如何?” 季七礼问道。 那人轻哼一声说道:“自然是首辅大人高出一筹。” 因为知道文人相轻的道理,季七礼也没有太过较真,依旧小心打量着长孙无忌 不曾想,他的目光被长孙无忌注意到,后者面带微笑走了过来。 淡淡一笑后问道:“这位小兄弟好是面生,敢问来自哪里,学的哪一派?” 在同一学派中,也是有不同的思想的。 大概就是以儒学为本,然后在这个大基础上开创新的思想流派,这是每个学派都很常见的事情。 被首辅大臣主动搭话,季七礼吓了一跳。 他连忙拱手作揖,结结巴巴地道:“草民季七礼,来自山阳县.
相关推荐:
鉴昭行
屌丝的四次艳遇
穿进书里和病娇大佬HE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学霸和学霸的日常
郝叔和他的女人-续
斗罗绝世:圣邪帝君
捉鬼大师
离婚后孕检,她肚子里有四胞胎
(兄弟战争同人)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