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我靠开马甲拯救世界 > 第204章

第204章

敢看上首。 然而老皇帝巍然不动,甚至能够反唇相讥:小子就是小子,话都不会说,什么叫“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啊,这明明是“礼贤下士”,懂不懂! 许烟杪耳朵动了动,小幅度地扭头,看前面和身旁。 小声地问旁边人:“刚才是不是有人喊了我的姓?” 那官员眼观鼻鼻观心:“没有听到。” “哦!谢谢。” 许烟杪茫然之后也不管了,继续琢磨皇帝: ‘你才没安好心!会不会说话了!’ ——大帝还是破防了! 没好气地看一眼太子詹事:“有话快说!” 别给许烟杪想东想西的机会! * 陛下正常了! 太子詹事松了一口气,连忙抓紧时间开口:“陛下,新倭岛上那些倭人,已视孔子为神明,每十人里至少有八人狂热参拜圣人庙宇。” 老皇帝:“……什么?” 太子詹事就知道会是这个反应——实不相瞒,他知道时比这个反应还大。 “一年零八个月之前,永昌侯灭倭,将剩余倭人赶至新倭岛。采用刑部主事梁瑞的法子,使他们困在新倭岛上形成无数个势力,自相残杀,抑制其人丁增长。” 太子詹事娓娓道来前情。 ——因为大部分官员可能都忘了这事了。 之所以没有把倭人全部坑杀,主要是考虑到大夏周边国家得知这个消息可能会兔死狐悲,误以为只要打输了,将会遭遇特别酷烈的手段。在这种情形下,他们为了生存必然会联合起来,给大夏造成不小的麻烦。 倭人还不配造成这种后果。 太子詹事:“虽说倭人已被困死在岛上,可岛中多树,万一倭人想到办法躲过大夏探查,伐木造船试图从海上逃离,来日卷土重来也是麻烦事。” 太子詹事:“可如果派兵驻岛,又过于浪费兵力了。” 老皇帝点了点头:“所以?” 太子詹事:“是以,太子派儒家的人前往新倭岛,教化倭人,使他们聆听圣言,修习儒家经典。” 老皇帝震惊:“他们就学进去了?并且真心实意祭拜孔夫子?” 儒家洗脑能力有这么强? 其他大臣也特别震惊,尤其是一些和倭寇打过交道的人,震惊得无以复加。 倭人一向畏威而不怀德,怎么可能是区区儒学就能教化的? 太子詹事斩钉截铁:“对!就是这样!” 许烟杪开始“偷偷”揭老底。 ——在新岛上,没有蔬菜种子,根本没办法种植蔬菜。油盐酱醋更是难得。 大夏君臣:“???” 救赎??? 这也太夸张了吧?! 本来许烟杪也觉得夸张,直到他看到了—— 许烟杪简直一阵恍惚。 原来还能这么玩儿? 那以后就能用倭人挖矿,解放华夏部分矿工了?! 这算什么?废物利用? 工部尚书啧啧了两声。 心说:这不完全是苦力吗? 不过也好,有倭人当苦力就不用苦华夏百姓了。而且不是自家百姓,用起来也不需要疼惜。 正好,这样还能另类解放民力。那可是十几万的民力呢! * 大夏君臣都看出来太子在打什么主意了。 直接坑杀会使得周边国家惊惧不安,但如果是让人做苦力,慢慢累死,那就不关我大华夏的事了。 ——俘虏本来就是要送去做苦力,比如修城墙啊,捣米啊,修路啊什么的。你撑不下来死了,是你身体弱。 让他们学孔孟,只是一种控制手段,避免他们逃跑。让他们融入华夏是不可能的,毕竟,别的不考虑,但小白泽的心情必须考虑。 许烟杪倒是没有看出来那么多,他只是纯粹觉得,既然矿一定要挖,路一定要修,苦别人百姓比苦自己家百姓好。 过去一年里,这些苦力还修了两条驰道,让大夏往某些偏僻的地方运粮更方便了。 许烟杪很茫然。 朝堂上的儒家弟子们,有一个算一个,都在内心尖叫:算啊!当然算!使蛮夷学孔孟,那就算教化! 我大夏就应该有这样的宗主风范,以孔孟之道,教化四方! 好巧,太子也是这么说的。 “陛下,既然倭人这般禽兽都能教化,那海外其他人也可以,” “臣请多开海关,使儒家弟子能够随意出海,令蛮夷戎狄得沐孔孟。” 朝堂上的儒家弟子:“!!!” 那颗心就疯狂跳动了。 谁能拒绝青史留名,族谱单开一页啊!那可是教化之功,太子点化了我们,一手儒家经典,一手火铳大炮,那也是教化,对不对? 开! 这海关我们支持开!!! 谁不支持就是跟我们儒家过不去! 对此,太子只是微微一笑。 你看,谁说支持开海关的人占少数。只要找准共同利益,就能把朋友变得很多,很多。 作者有话说: 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鲁迅 * 第215章 文化大爆发 太子本来以为没人会反对了。 一旁冷不丁传来愤怒的:“殿下!” 权应璋杵着拐杖从座椅上站起来,面带怒色。 ——他这样年纪的人,在朝堂上是可以有座位的。 “殿下可知造一艘船要多少钱?可知出海有多少危险?可知土著有可能吃人?你这是用名利来诱惑天下士子去送死!殿下,臣托大,如今以太傅身份,以太子之师的名义,想劝殿下三思而后行,此策并非不好,只是需要从长计议。” 变故仓促而起,群臣一片哗然。 但仔细一想,也确实有道理。 教化天下确实很有诱惑力,却也很容易让人丢掉性命,尤其是现在大夏海军不算特别成熟,如果大夏百姓真的在海外被欺负了,他们也不一定能让那些国家付出代价。 如果奔赴海外的士子死亡人数过多,哪怕提议的人是太子,也会受到极大的非议。 要知道,谗口中伤,金可铄而骨可销。 他们果然不如权公老成持重啊…… 太子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也确实又不妥当的地方,正要开口,却听权应璋大义凛然地说:“此事让老夫先去蹚浑水吧,你们还年轻,老夫已然八十九了,不怕名声尽毁,像那个生产土豆、红薯的大陆,土人众多,不通礼数,无有教化,便让老夫去试试吧!” 大臣们:“……” 呸!老匹夫!不要脸! 儒家的立刻冲出来—— “陛下!臣支持太子的想法!” “陛下!臣愿为陛下分忧!” “陛下!臣有好友十余,皆是大儒,倘若有攻讦,他们必会提笔相助!臣不怕非议!” 里面还有不少古文学派的学子,丝毫不惧得罪古文学派的掌舵人! 开玩笑,这可是祠堂C位,族谱单开,头香居士啊! 这要是真的使一个大陆的蛮夷都信儒家,配享文庙!!! 拿命换都值了! 以后文庙里孔子排第一,孟子排第二,第三就是“我”!你冲不冲?反正我冲了! * “儒家教化新倭岛蛮夷”这件事传出去了。当然,传出去的都是非常政治正确,很有教育意义,能让天下人振奋的故事。 就像是,朝廷只会宣扬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文化,顺便再配上一张和蔼可亲的孔夫子画像。绝对不会主动告诉广大民众,你们慈祥的孔夫子实际上是身高九尺六寸,箭术高超。 也不会告诉他们,孔子的徒弟子路,七十二圣贤之一,当初是穿着军装拿着剑去找孔子辩论的,然后传闻是被孔子打服了,才当了他的徒弟。 ——毕竟“子路陵暴孔子”,看这个性格,怎么都不像是被“以德服人”。 当事情传出去后,天下儒生、士子极度亢奋了,出现不少士子一人、一书、一弓、一箭就往国外去了。 有钱的造船出海,去半岛,去新大陆…… 没钱的靠双腿或者努力买一匹马,去草原,去塞外,去陆上国家…… 教化天下一直以来就是儒家的终极理念,就连季岁都麻溜地辞官,决定去征伐新大陆。 华夏史称——文化大爆发。 别国史称——文化入侵。 老皇帝对此算是喜忧参半:“不少有能力的士子都跑去国外讲述学说了,那谁来给大夏当官?” 而他倾述的对象一般都是窦皇后。 窦皇后沉吟两息,问:“如今官员储备不足么?” “倒也不是。挺足的,上千人等着当官,学识也不低。” 老皇帝露出肉疼神色:“只是我想到那些外出的士子,本来是可以来给我当官的。” 窦皇后哭笑不得:“如今官场没什么位置,总不能让他们空耗着吧?士子外出传扬国威,利大于弊,你想想前朝那万国来朝的辉煌。” 老皇帝摸了摸下巴:“也是。” 他看得出来,这是一个短时间内看不出来成效,但长时间必有丰盛收获的决策。 只不过,老农思维作祟,让他总想大夏人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田地,不要老想着经商、出海,这是不务正业。 但他也有魄力—— “那就看几年!看看这个政策是好是坏。” 不过,根本不需要几年,半年后,海外有消息传来。 有一位纵横家传人在海外用自己的纵横术,帮助一个小国合纵连横,在夹缝中生存壮大,声名大振,且成为了诸国座上宾,深受爱重。 在大夏境内的纵横家传人们:“!!!” 对啊!大夏没有施展纵横家学术的土壤,但国外有啊!国外有许多地方是小国并立的,这不就是他们一展平生所学的地方吗! 说不定他们还可以像某个前辈一样,一人灭一国! 嗷嗷嗷嗷—— 史书在向他们发出召唤,纵横家传人开始冲了。 * 这个时期的华夏,国力上绝对是举世无双的。 它可能远远不及以前某些朝代顶尖时候的繁荣,但同期确实没它能打。 而儒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奔赴海外搞风搞雨的同时,也使得海外对华夏文化非常憧憬。 原来华夏有那么强大的文化,有那么多大哲学家。 ——在他们眼里,诸子百家的创始人都类似于哲学家。而且,还是能够定一国生死的哲学家。 一时间,学习华夏文化成为了海外大国小国的新风潮。小国是慕强,大国是好奇,华夏文字、华夏语言成了王室与贵族的象征。而对于一些已经将华夏百家来人奉为座上宾的国家,王室甚至主动请大夏赐姓,向其进贡称臣。 还有不少土著远赴万里来到中土,希望能拿到大夏的户籍,在大夏定居。 白泽站在时光长河下游,踩着巨人的肩膀,一语道破天机: 朝堂中这些顶尖的聪明人迅速拆解了这个词,理解了意思——文化向着中心的力量。 他们华夏,就是中心。 文武百官顿时嘴角上翘,走路生风,连干活的劲儿都多了几分。 之前许烟杪说华夏的天文学落后于国外,他们可还憋着一

相关推荐: 吃檸 (1v1)   [综神话] 万人迷物语2   修仙:从杂役到仙尊   大胆色小子   差生(H)   总统(H)   [综漫] 受肉成功后成为了禅院家主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取向狙击   云翻雨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