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究发现,甲氰咪胍的副作用是引起便干、便秘,与干姜温中止泻的作用机理极为相似。 方中甘草用至四两,是干姜用量的两倍,与一般方剂相比,方中甘草的量可谓独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从传统中医理论来讲,甘草甘缓守中,与干姜配伍,能够温补中阳。但为何用量如此之大? 这时,我们不得不从药理研究寻找答案。现代研究认为,甘草含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而能够抗菌消炎,有类盐皮质激素样的作用而能够维持人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而呈现抗利尿作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长期大剂量服用甘草制剂能够引起水肿,皆因其抗利尿作用所为。而且还可能引起消化液分泌减少。所以,甘草的用量必然要大。 甘草干姜汤中,干姜能够温中止泻,甘草能够补中益气,二者合用,能够益气温中止泻。甘草干姜汤加人参、白术而成人参汤,也叫理中丸,是温阳健脾的首选方,岂不知,甘草干姜汤才是温中健脾之祖剂。它们共同的适应证是慢性腹泻、脘腹冷痛,而慢性腹泻往往是患者的主诉。 2.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而止咳 《本经》载干姜“主胸满咳逆上气”,《名医别录》“止唾血”,《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金匮要略》用甘草干姜汤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现行教材认为干姜能够温肺化饮,治疗寒饮咳嗽,寒饮咳嗽的特点是患者吐痰色白质稀。中医认为,痰饮的划分,质稠者为痰,质稀者为饮。既然干姜能够温肺化饮,其质地一定清稀,也就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增多。 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到一定程度,影响到肺的气体交换功能,患者会感到胸闷,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不仅吐痰量多,而且胸闷如窒,因干姜能够清除之,故《本经》将胸闷列为干姜的第一主治。 上文已经论述了干姜具有H2受体阻滞剂样的作用,同样,干姜不仅能够抑制消化道腺体的分泌,也能够减少呼吸道腺体的分泌,而表现为祛痰止咳作用,临床上常配伍细辛、五味子、甘草等,如小青龙汤。 鼻腔为呼吸器官,鼻腔分泌物增多,也是使用干姜的证据,如过敏性鼻炎表现为鼻涕如注者,大多使用小青龙汤治疗有效。因为,干姜与细辛同具有温肺化饮作用,药理推测,其具有通过抑制组胺的释放、加强血管收缩,从而减轻黏膜水肿的功效。 3.止呕作用 生姜历来被称为呕家圣药,而现行教材却未载干姜能够止呕,历代医家也鲜提干姜的止呕作用,而笔者认为,既然干姜由生姜晒干而成,如同鲜地黄与生地黄的作用,二者的作用没有本质的差别。干姜虽已晒干,但是其姜辣素仍然存在,故其药理作用应该没有很大的变化。所以,生姜为呕家圣药,干姜同样能够止呕。 但干姜的止呕机理是什么? 首先来看呕吐的机制。呕吐,分为中枢性呕吐与周围性呕吐。但不管是何种呕吐,必然伴随着胃肠道平滑肌的强烈收缩,将胃内容物通过口腔排出。中枢性呕吐呈喷射状,而且呕吐前无恶心,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颅内肿瘤、脑出血等;周围性呕吐往往先恶心不止,而后呕吐,多见于胃肠道病变,如胃肠炎、食物中毒、急性胆囊炎等。 中枢性呕吐的治疗,应当找出原发病灶,降低颅内压是关键,临床上往往应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显然干姜不能脱水,也不能降低颅内压,所以,中枢性呕吐不是干姜的适应证。 所以,干姜的适应证一定是周围性呕吐,如急性与慢性胃肠炎、各种胆囊炎等所致的呕吐,干姜是治疗上述疾病的常用药。 干姜含挥发油如姜烯、姜辣素等,理论上讲,这些成分进入胃肠道后,对胃肠道产生刺激作用而使腺体的分泌增加。而实际上恰恰相反,干姜含的姜烯等挥发油不仅不能使腺体的分泌增加,反而令其减少,正常人服用一定的干姜后会感到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这就是明证。 理论上讲,干姜所含挥发油能够刺激胃肠黏膜而促进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实际却恰恰相反,它不仅不能促进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反而能够舒缓胃肠道平滑肌的痉挛而起止呕作用,因
相关推荐:
萌物(高干)
身娇肉贵惹人爱[快穿]
光影沉浮(1V1h 强取豪夺)
流萤
学长,我们牵手吧 (BL)《不校园攻宠受系列》
一世独宠:庶女为妃
交易情爱(H)
私定男伴设计师 (NPH)
失身酒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