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春日暄妍/袅袅春腰 > 第111章

第111章

虚之圣药 26.黄芪——肥人气虚之圣药 黄芪首载于《本经》,其曰:“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其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以根条粗壮、质地坚韧、断面色黄白、无黑心及空洞、粉性足、味甜者为佳。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等地,习称“内蒙黄芪”“西黄芪”或“绵芪”,为道地药材。生用或蜜炙用。温补之时多炙用,其余均生用。因为黄芪是豆科植物,所以品尝本品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黄芪,味甘而微温。它能够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主要用于:①中气虚弱之脏器脱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配伍升麻、柴胡等,如补中益气汤。②正气不足、卫外失固之汗多、易感冒者,配伍白术、防风,即玉屏风散。③气血亏虚之疮疡脓成而不溃或溃久不收口等,对于前者,配伍当归、皂角刺等;对于后者,常与人参、当归等同用。④气虚不运之下肢水肿、易于汗出等,配伍防己、白术等,如防己黄芪汤。 1.补益正气 黄芪,原名黄耆,耆有长者之意,故有“补气之长”之称。《本经》云本品能“补虚”,究竟补什么虚《本经》未提,但对于本品的补虚作用却做了首次论述。 《名医别录》载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也提到了黄芪的补益作用,或许是过去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其低下,胖人极少,故云“五劳羸瘦”之人可用本品。 金元时期的李东垣在《珍珠囊》中言黄芪“益胃气”,似乎与本品补气健脾的功效仅有一步之遥。直到明代《本草汇言》才明确提出黄芪“补肺健脾”,《本草正》提出本品能“补元阳”,实际上就是补气。 那么,黄芪补气的机理是什么? 黄芪所含的黄芪皂苷、黄芪多糖、黄酮等,均能增强或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促进作用,可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这是黄芪补气作用的物质基础。 (1)治疗乏力 乏力是一个非特异性的症状,可以是肝病的早期症状;也可以是其他一些疾病的预警信号,如肿瘤等;更多则是生理性的,如过度劳累。乏力主要是患者的自我感受,有一定的主观性,主要是与平时的日常活动相比得出的。一般来说,肝病患者的乏力程度,自轻度疲倦到严重乏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都属于乏力的范畴。现在人们的普遍认识是,患者处于亚健康状态。 的确,服用一定时间的黄芪制剂后,患者的乏力状态能够得到有效改善,这是因为黄芪多糖、黄芪皂苷等能促进机体代谢,具有抗疲劳作用,从而表现出“补气”作用。 黄芪是治疗乏力有效的药物,是不是所有的乏力都可以用黄芪? 笔者观察,体胖者的乏力,尤其是虚胖患者,用黄芪是有效的,而对于体瘦者则不适用。黄煌老师在《张仲景50味药证》中对黄芪体质的描述是: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黯,都缺乏光泽。肌肉松软,浮肿貌。目无精彩。腹壁软弱无力。舌质淡胖,舌苔润。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皮肤黄黯,易于感染或溃疡。另外,此类患者多能食、贪食,但依然无力。 黄芪能够治疗虚胖之人的乏力是因为其能够促进机体的代谢,促进糖的代谢而有降血糖作用,促进脂肪的代谢而能够减肥。 肥是什么?是水。研究发现,黄芪能够利水消肿,通过黄芪的利水作用与促进机体的代谢作用,加上患者的饮食控制,能够使患者的体重减轻,肥胖得到控制,乏力得到改善,精神越来越好。所以,黄芪对机体的代谢呈异化作用,笔者称之为“脂肪的燃烧剂”。 对于虚胖之人,可根据临床情况,选用补中益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 然而以下三种情况不宜使用黄芪。 第一,体瘦之人的乏力不宜使用黄芪,至少不能大剂量使用黄芪。那么,对于体瘦之人的乏力应该如何用药呢?笔者认为,应该用人参类方,如四君子汤、桂枝人参汤等,因

相关推荐: 带着儿子嫁豪门   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   成瘾[先婚后爱]   游戏王之冉冉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   五个校花女神堵门叫我爸!   南安太妃传   萌物(高干)   碧荷衍生文   缠欢!被清冷佛子撩的脸红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