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春日暄妍/袅袅春腰 > 第40章

第40章

比如传统认为升麻在补中益气汤中协助黄芪升举阳气,但为什么有人提出因升麻性寒,其作用是制约了黄芪的温燥之性呢?再如教材解释小柴胡汤时,认为柴胡善于疏解少阳半表之邪,而黄芩善于清泻少阳半里之邪。我承认有半表半里之少阳证,但如何区分邪气在半表,还是邪气在半里呢?它们不是同一种邪气吗?教材中的解释显然站不住脚,那怎样才能解释清楚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进入学术求证阶段,也就是在搞清楚“是什么”的基础上,探索“为什么”的阶段。 搞清楚“是什么”已经很不容易了,要想搞清楚“为什么”,那就难上加难。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中共用药物112味,本书只探讨其中的30味临床应用较广而药理研究比较明确的药物。 本书的写作体例比较简单,分为来源、传统表述、药理分析、案例讨论与其他5部分内容。其中,药理分析与案例讨论是本书写作的重点。 药理分析,不是药理实验,笔者查找了大量的药理实验数据,依照这些数据而对药物的功效进行分析,故在此向那些药理实验者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致以崇高的敬意。 案例讨论,是笔者近几年来积累的比较成功的验案,每一则医案都撰写了按语,其分析是否到位,敬请读者评判。 由于笔者的理论水平有限,临床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文字写作水平一般,错讹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批判地继承,扬弃地吸收,同时也请您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完善。 1.麻黄——麻黄碱的肾上腺素样作用 1.麻黄——麻黄碱的肾上腺素样作用 麻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为《本经》),其曰:“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其为麻黄科多年生亚灌木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以茎粗、色淡绿或黄绿、髓部红棕者为佳。 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然新采的茎是绿色,并非黄色,药材久置之后则变黄。古人认为麻黄久置而不变质者质佳,故过去药房中的麻黄多为黄色。《植物名释札记》记载:“麻黄之取名,谓其因花小而黄之故。” 麻黄味辛而微苦,性温,入肺、膀胱经。它能够发汗、平喘、利水。主治:①外感风寒表实之恶寒、发热、头痛,常与桂枝、杏仁等同用,如麻黄汤。②风寒束表之咳喘,常配伍杏仁、甘草,如三拗汤;外寒内饮之痰喘,配伍桂枝、半夏等,如小青龙汤。③风水水肿,配伍石膏、生姜等,如越婢汤。 麻黄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 1.发汗作用 笔者认为麻黄无发汗作用,发汗是麻黄的连带作用。 麻黄具有发汗作用是大家的一种公认,这种公认在《本经》中就有记载“发表出汗”,《名医别录》用之“解肌”,《药性论》载之“解肌发汗”,《珍珠囊》用之“发太阳、少阴之汗”等。所以,似乎没有人对其发汗作用提出质疑,但是现代药理研究却不能证实其发汗作用。 难道古人的观察有误? 古人的观察没有错误。一个感冒风寒而发热的患者,服用麻黄煎液后,患者畏寒的症状很快消失,随之而来的现象是汗出,随着汗液的大量外泄,能够带走大量的热量,于是病人的体温很快下降。这个过程一定有汗出。所以,古人看到的现象是,服用麻黄煎液后,患者有大量的汗出,是故,古人的观察并没有错。 药理实验结果有误? 实验结果无非有两种,一个是证实了麻黄的发汗作用,一个是证实了麻黄没有发汗作用。 其一,确证了麻黄具有发汗作用。这种实验结果,是在满足实验者的一个愿望,即希望能够做出麻黄具有发汗作用的结果。于是,实验一开始,实验者便带着自信的态度想当然地认为麻黄具有发汗作用。因为麻黄含挥发油,其对皮肤汗腺具有刺激性而发挥其发汗作用,于是,实验者便提取麻黄的挥发油进行了大白鼠实验,通过观察大白鼠足底汗腺汗滴的数量,而证实了麻黄确有发汗作用,而起作用的有效成分是其挥发油。

相关推荐: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玩笑(H)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   花样宠妻:猎户撞上小作精   岁岁忘忧(完结)   漂亮大美人被腹黑校草叼走了   我以神明为食   游戏王之冉冉   成瘾[先婚后爱]   仙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