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春日暄妍/袅袅春腰 > 第61章

第61章

多处以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再加上通鼻窍之品如细辛、辛夷、苍耳子之类。那么笔者是如何想到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呢? 麻黄,其味辛散,能够宣发肺气,畅通鼻窍。细辛,不仅能够散寒,而且能够通鼻窍。附子的应用指征在哪里呢?其舌质淡胖,有齿印,这就是使用附子的指征。三药组方,麻黄细辛附子汤也。重用白芷,目的也是为了畅通鼻窍。 而石膏的应用指征在哪呢?笔者借助于胡希恕老先生的经验,但凡见口渴喝水多者,必用石膏也。再就是其脉弦滑有力,热也,这也是使用石膏的指征。 石膏有生用与煅用两种用法,现今临床已经很少应用煅石膏。 生石膏的用量相差悬殊,为15~250g。一般来讲,热势较轻者,仅表现为口干、心烦等,用量较小,15~30g为宜。对于高热伴汗出、口烦渴者,用量须大,一般用60~250g。对于热象极重者,石膏的用量还可以再大。 7.栀子——栀子苷的镇静除烦作用 7.栀子——栀子苷的镇静除烦作用 栀子首载于《本经》,其曰:“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疮齄鼻,白癞赤癞疮疡。”其为茜草科常绿小灌木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以个小、皮薄、饱满、色红艳、完整者为佳。栀子可生用、炒用或炒焦用。生用,长于泻火;炒用,苦寒之性缓和,不易损伤中气;炒焦,善于凉血止血。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它能够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常用于:①热病心烦,配伍淡豆豉,如栀子豉汤。②湿热黄疸,配伍茵陈、大黄,即茵陈蒿汤;湿热淋证,配伍大黄、车前子等,如八正散。③血热吐衄,配伍黄芩、黄连等,如黄连解毒汤。④热毒疮疡,配伍黄连、川芎等,如温清饮。 1.镇静除烦 《本经》描述栀子只云主“胃中热气”,而未提及心烦,“胃中热气”可能是心烦的一种延伸。而在《伤寒论》中多次用栀子类方治疗心烦,如栀子豉汤主治“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烦热,胸中窒”等。除上述症状外,栀子甘草豉汤主治“若少气者”;栀子生姜豉主治“若呕者”;栀子厚朴汤主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干姜汤主治“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栀子主治心烦无疑。 从烦的字形来看,从火从页,火是热邪,是指烦是由于热扰心神所致。页在古代是指头颅。“烦”字之前冠以“虚”字,说明了病邪的性质是“虚”,而非“实”。但这种“虚”,并非指人体正气不足所造成的虚,而是指与有形的邪气相对而言的虚,无形的为虚,如无形的邪热即为虚邪;有形的为实,如人体内的痰饮、瘀血等均为实邪。《伤寒论》第375条之“按之心下濡”,即为“按之心下软”,说明无痰饮、瘀血等实邪。 此处的“烦”,不仅是患者表述出来的心情不佳,有时医者也能够直接观察到。如患者容易紧张,表现为与他人交流时局促不安,或搓衣角;或不停在挠头;或因紧张而说话时吐字不清、表达不流畅;或未曾说话却满脸通红,这些情况均属于烦的范畴。 此类患者可能平时睡眠欠佳,若改变睡觉场所或与他人同宿,则可能因担心自己影响别人休息或别人影响自己休息而时感不安或紧张,导致睡眠不佳,或越是紧张而越不能入睡等情况,均可用栀子来清心镇静除烦。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栀子具有较强的镇静安定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多种苷类有关,如异栀子苷、去羟栀子苷等,临床常用于各种疾病伴有焦虑症状或焦虑症的治疗。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自主神经活动障碍的脑功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这样的患者常表现为焦虑、恐慌和情绪紧张,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安,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现象,如入睡困难、做噩梦、易惊醒、面色苍

相关推荐: 游戏王之冉冉   漂亮大美人被腹黑校草叼走了   五个校花女神堵门叫我爸!   我有亿万天赋   交易情爱(H)   珊璐短篇CP文   碧荷衍生文   我以神明为食   光影沉浮(1V1h 强取豪夺)   萌物(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