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制厚朴10g,茯苓12g,紫苏梗12g,干姜3g,黄芩10g,连翘20g,枳壳10g,熟大黄3g,栀子10g。颗粒剂,7剂,每日1剂,分2次温开水冲服。 9月28日患者反馈,仅吃了2日药,嗓子不再疼痛,再服2日,咳血已止。 按:半夏厚朴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原文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咳之不出,咽之不下,相当于慢性咽炎。该案患者即有慢性咽炎,故用半夏厚朴汤。 患者以咳血而来诊,伴有咽痛、渴喜饮冷、嘴唇干燥、烦躁、怕热、易盗汗,一派火热上炎之征象,故在半夏厚朴汤的基础上加黄芩、连翘、栀子、熟大黄等清热泻火之品。此外,大黄、黄芩、黄连即组方《金匮要略》之三黄泻心汤,主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当然也可以治疗咳血或咽喉出血,只是方中缺少了黄连。方中熟大黄并非用于泻下,而是用于泻火。 3.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咳嗽案 王某,女,47岁,教师,身高172cm,体重75kg,形体高大,身体壮实,说话铿锵有力。2016年11月24日以咳嗽数日而来诊。 咽炎10余年,近期常咳嗽有痰,咳痰不爽。平时不发作,咽炎无症状,遇讲课多或者声音大时,病情加重,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最近几日咽痛明显加重,咳嗽加剧,夜间明显,未治疗。 11月17日,患者因发高热而致昏睡整天,头晕明显,服用复方大青叶片和穿王消炎片后,高热未退,周身不适,遂到医院输液2天,发热退。至今咽喉仍痛,于我处就诊。 刻诊:患者咳嗽明显,咳吐白黏痰而不爽,咽喉红肿,异物感明显,纳食正常,睡眠不实,时有头晕,四肢常冷,时有胸闷,大便正常,舌苔腻略黄,脉无异常。处以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柴胡30g,黄芩10g,姜半夏20g,干姜15,细辛10g,五味子10g,厚朴20g,紫苏梗20g,茯苓20g,桔梗10g。5剂,煎服,日1剂。 12月1日反馈,药仅服7袋(即3剂半)而痊愈,余药未再服用。 按:急性发热,一般由外感引起。外感发热,须分清寒热。辨寒热,须查咽喉。咽喉不红不肿者,大都属寒;咽喉红肿热痛者,大多属热。 关于外感表证并非像某些教材所称的那样,发热高者,属风热;恶寒重、发热轻者,属风寒。那么,试问一下,发热高达39.5℃,而特别恶寒者,应属风寒还是风热? 所以,临床上不能以发热的轻重或恶寒的轻重作为判断风寒、风热的标准。笔者判断风寒、风热的标准即为查看咽喉的情况。同样,急性咳嗽的辨证仍需查咽喉,咽喉红肿者,属热;不红不肿者,属寒。 该患者就诊时咽喉红肿,证属风热。以咳嗽为主诉就诊,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属于张仲景心法。患者时有胸闷,属于胸胁苦满的范畴,《伤寒论》第101条指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从而确定用小柴胡汤加减。 还有,患者就诊时咽喉部异物感明显,这符合《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故最终确定用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辨证准确,效如桴鼓。 黄芩的用法一般有三种,即生用、酒炒用、炒炭用。清上焦热,用酒炒黄芩;用于止血,宜用黄芩炭。而《伤寒杂病论》尚无黄芩炭的应用记录,《金匮要略》用泻心汤治疗吐血、衄血,方中黄芩是生品,而不是黄芩炭。可见,生黄芩也具有止血作用。 黄芩的用量一般不大,5~20g为宜。 9.黄连——小檗碱乃肠道感染圣药 9.黄连——小檗碱乃肠道感染圣药 黄连首载于《本经》,其曰:“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其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四川、云南产者质量均佳,有川连、云连之称。因其根茎多分枝,常3~6支成束,呈稍弯曲状,形如鹰爪、鸡爪,又有“鹰爪连”“鸡爪连”之名。一般来说,特别苦的药物大多具有较强的寒性。黄连味甚苦,故具有
相关推荐:
挚爱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
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
岁岁忘忧(完结)
缠欢!被清冷佛子撩的脸红心跳
芊芊入怀
玩笑(H)
成瘾[先婚后爱]
私定男伴设计师 (NPH)
失身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