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春日暄妍/袅袅春腰 > 第41章

第41章

姑且不探讨麻黄挥发油是否具有发汗作用,而首先讨论一下,麻黄起发汗作用的是挥发油,还是麻黄碱? 要探讨麻黄的发汗问题,就必须要探讨麻黄汤与大青龙汤,因为,麻黄汤与大青龙汤是发汗作用最强的两首方剂。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若使挥发油发挥主要作用,药物必不能久煎,或采取后下的煎法。然而,从以上两方的煎法,我们可以看出,麻黄在二方中是需要先煎的,我们也可以断定,挥发油不是麻黄发汗的主要成分。坚持认为麻黄挥发油起发汗作用的学者可能没有认真读过《伤寒论》。 结论:麻黄挥发油可能具有发汗作用,但不是张仲景的用药目的。 其二,麻黄没有发汗作用。这种实验结果,比较客观公正,使人信服,但不被中医人接受。 上文说到,麻黄所含挥发油不是发汗的有效成分,那么麻黄碱究竟是不是发汗的有效成分呢? 实验者采用《伤寒论》中麻黄的煎法,用提取物对大鼠进行灌胃,然后观察大鼠足底汗腺汗滴的数量,经观察并统计分析,得出结论,麻黄没有发汗的作用。对于其成分的研究,也有了结果,用《伤寒论》煎法煎出的麻黄,其煎液中主要含麻黄碱,故也就断定麻黄碱没有发汗作用。 张仲景为什么用麻黄时需要先煎呢?先煎后取得的煎液,其主要成分是麻黄碱,麻黄碱无发汗作用,但人们为什么还要相信麻黄具有发汗作用呢? 从麻黄汤的配伍来看,起发汗作用的不是麻黄,而是桂枝,而且通过“覆”即盖被实现。那么方中的麻黄究竟起什么作用? 药理研究已经证实,麻黄所含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具有肾上腺素样作用,能直接激动α和β受体,还可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间接地产生拟肾上腺素样的作用。与肾上腺素相比,其特点为:①性质稳定,可以口服(肾上腺素不可以口服);②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较肾上腺素弱、慢而持久;③对皮肤、黏膜和内脏血管收缩作用强;④升压作用缓慢、温和而持久,因其对骨骼肌血管和冠状血管舒张作用弱,一般无后降压作用;⑤中枢兴奋作用明显,兴奋大脑皮质和呼吸中枢,引起精神兴奋、不安、失眠和呼吸兴奋等;⑥易产生快速耐受性,停药数小时后可恢复。 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麻黄碱进入人体后,其对皮肤、内脏血管产生收缩作用,能够兴奋大脑皮层和呼吸中枢,产生缓慢、温和而持久的升压作用,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使人体产热增加。 产热对于发汗(汗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一下人体是如何产生发热的。 人体在发热时,首先体温调定点要上移。比如上调到39.5℃,现在人体处于37.5℃的状态,还要上升2℃才能达到体温调定点所设定的温度。在体温上升的过程中,皮肤的血管要收缩以减少散热,此时我们的皮肤处于紧缩状态,即所谓的恶寒,内脏的血液循环要加速以增加产热。散热减少,产热增多,势必导致热量的积聚而体温很快上升。 这实际上是麻黄的作用,即促进人体体温的快速上升。 只有人体的温度上升到39.5℃,即体温调定点所设定的温度,才有可能会汗出。否则,其恶寒不会结束。反过来,只要恶寒不结束,体温就处于上升状态。 所以,麻黄在麻黄汤中的作用实际上是促进了产热,促进了人体体温迅速到达体温调定点所设定的温度,这种促进人体体温上升的作用,是通过促进血管的收缩,加快心率,促进人体的代谢而产生的。

相关推荐: 深海gl (ABO)   实习小护士   流萤   成瘾[先婚后爱]   一世独宠:庶女为妃   我在末世养男宠   火影之最强白眼   召唤之绝世帝王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