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其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其直径应在1cm以内。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其树干的干皮或树枝的枝皮名肉桂,味辛性大热,属于温里药。 桂枝味辛而甘,性温,归心、肺经。它能够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主要用于:①风寒感冒,对于表实无汗者,必配麻黄,如麻黄汤;对于表虚汗多者,配伍芍药等,如桂枝汤。②寒凝血脉之疼痛,如心脉瘀阻之胸痹,配伍枳实、薤白等,如枳实薤白桂枝汤;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配伍芍药、炙甘草等,如小建中汤;寒凝血滞之痛经、月经量少等,配伍吴茱萸、当归等,如温经汤;风寒湿痹之关节疼痛,配伍附子等,如桂枝加附子汤。③阳虚水停,如水湿内停之痰饮眩晕,配伍茯苓、白术等,如苓桂术甘汤;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等,配伍茯苓、泽泻等,如五苓散。 桂枝、肉桂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挥发油主含桂皮醛。桂皮醛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刺激血管扩张,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最终达到活血化瘀的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 桂枝虽然最早记载于《本经》,但该书对其解表或解热作用均无相关记载。 桂枝的发汗作用始见于《名医别录》,是书明确记载“出汗”即发汗,《药性论》谓之“能去冷风疼痛”,《医学启源》谓“其用有四:治伤风头痛,一也;开腠理,二也;解表,三也;去皮风湿,四也”,《本草备要》则直言“发汗解肌”,由此可见,桂枝发汗的作用确切。 《伤寒论》载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药组成,能够发汗解表而退热,在“麻黄”一文中指出,麻黄没有发汗作用,发汗是麻黄的连带作用,而在该方中真正起发汗作用的是桂枝,因为桂枝含桂皮醛,能够刺激皮肤的血管而发汗,但其发汗作用并不强。 桂枝汤被认为是“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说明其具有发汗解肌之功。而其发汗解肌的机理何在?笔者认为机体之所以出汗,在于机体的温度要高于环境的温度。而桂枝的作用就在于刺激胃肠的黏膜与血管,促进胃肠的蠕动,使机体的产热增多,增加机体的温度,从而产生发汗作用。且方中的生姜含姜辣素,亦能够刺激胃肠黏膜使机体产热,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而产生散热作用。而其方中升高体温的关键是“温覆”,即盖被取汗,这是桂枝汤发汗作用的根本原因。所以,桂枝汤中桂枝的作用实际上是通过“温中”而达到解肌的功效,这种温中作用,在《本经》中记载为“补中益气”。再看一下小建中汤,能够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之腹痛。其中,芍药能够缓急止腹痛,饴糖能够补中益气,而桂枝亦能够补中益气,它能够刺激胃肠黏膜与血管而增加胃肠血流,使胃肠产热增多。所以,桂枝在该方中所起的作用有二,一是温里即“补中益气”作用,二是活血作用。 2.活血作用 桂皮醛能够直接刺激血管,使其扩张,而产生活血作用。这种活血作用可谓广泛,能够治疗脑血管病、心血管病、颈椎病、腰椎病、胃肠功能低下、结肠炎、痛经、下肢血栓性疾病等。 (1)脑血管病 《古今录验》之小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由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组成,其主治显然是脑血管疾病。对于脑血管疾病,中医学大多治以活血化瘀。纵观小续命汤,方中除当归、川芎能活血外,桂枝活血的作用也不可轻视。前人大都认为桂枝有温通经脉作用,很少有人提其活血作用,至《本草再新》始载其“行血”。近代诸医家(包括现行的教科书)仍然认为其具有温通经脉作用,而鲜提活血,笔者认为,桂枝中的桂皮醛能够扩张脑血管,改善大脑的微循环,这是其活血作用的具体表现。 (2)心血管病 《伤寒论》之桂枝加桂汤主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相当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炙甘草汤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相当于病毒性心肌炎出现的心律失常。
相关推荐:
失身酒
漂亮大美人被腹黑校草叼走了
带着儿子嫁豪门
清冷仙尊时刻准备跑路
玩笑(H)
妄想人妻
缠欢!被清冷佛子撩的脸红心跳
认输(ABO)
我在末世养男宠
南城(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