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春日暄妍/袅袅春腰 > 第64章

第64章

于《本经》,其曰:“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其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干燥根。黄芩的主要成分为黄芩苷。在温度、湿度适宜,所含酶的催化作用下,黄芩苷易被水解成黄芩素,黄芩素再进一步氧化,其治疗作用大为降低。所以采收黄芩后,稍加处理,再进行蒸制,所含酶即被破坏,这种方法叫“杀酶保苷”。黄芩原本色黄,若变成绿色,则说明黄芩苷已经被水解或氧化,其质量已经下降。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它能够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常用于:①湿温之胸闷呕吐,配伍白豆蔻、藿香等,如甘露消毒丹;湿热泻利,配伍葛根、黄连等,如葛根黄芩黄连汤。②肺热咳嗽,配伍连翘、金银花等。③血热吐衄,配伍大黄,如三黄泻心汤。④热毒疮疡,配伍栀子、黄连等,如黄连解毒汤。⑤气虚血热之胎动不安,可与白术等同用。 中医认为,黄芩能够清热,这在古籍本草中多有记载,如《本经》谓“主诸热”,诸热,说明黄芩可用于多种热证。《名医别录》谓之“疗痰热,胃中热”,《药性论》谓“能治热毒”,《日华子本草》谓之“主天行热疾”,《本草纲目》用之“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雷公炮制药性解》载之“主崩淋热疽”。药理研究发现,黄芩主含黄芩苷,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广泛用于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引起的感染。 1.止血 《本经》并未记载黄芩能够止血,而《金匮要略》用泻心汤治疗“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说明泻心汤能够泻火止血。泻心汤由大黄、黄芩、黄连三药组成。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止血作用。现行教材明确表示,黄芩确具止血之功,然而缺乏药理支持。所以,笔者认为,泻心汤是通过泻火作用达到止血目的的。 泻心汤一般用于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如吐血、衄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等,而对于下部出血,泻心汤则很少应用。 《金匮要略》之黄土汤主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方中除黄土、阿胶能够止血外,黄芩也具有止血作用。 《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虽然主治“心中烦,不得卧”,但现代临床用于血热之月经过多,方中除阿胶止血外,黄芩也具有止血作用。 通过以上三方的研究,笔者初步推测,黄芩具有止血作用,但黄芩止血的成分尚不清楚。 2.治疗肺部感染 黄芩主含黄芩苷,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广泛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所致的肺部感染,如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肺炎等。用经方治疗肺部感染,一般不首选含黄芩的方剂,而常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临床上有麻杏甘石片、麻杏甘石口服液等制剂。时方常用黄芩治疗肺部感染,临床上或配伍他药成汤剂,或用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针等成药。 初涉医林的李时珍,突患感冒,咳嗽不止,久治不愈,进而病情加重,肌肤火燎,骨蒸劳热,烦渴引饮,脾胃呆滞,不思饮食,六脉浮洪。虽服过柴胡、麦冬、荆芥、竹沥等解表退热、润肺清心之剂,仍无见效。他想,如此下去必死无疑。李时珍之父李月池在查阅历代医书时,发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在《东垣十书》中记载有清金散“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热”,李月池遂用黄芩一两,加水两盅,浓煎一盅,让李时珍服用,服后不久,身热全退,逐渐恢复了健康。从此,李时珍对黄芩推崇备至:“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3.治疗胆囊炎 传统认为,黄芩主要归肺、胆经,治疗肺部感染当然属于肺经的范围,上文已经论述。其归胆经,则治疗胆经的病变,胆囊炎、胆结石等显然属于胆经的病变,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是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常用方。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都是由柴胡半斤、黄芩三两组成,除了柴胡具有疏肝、抗炎、利胆作用外,黄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

相关推荐: 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成瘾[先婚后爱]   游戏王之冉冉   身娇肉贵惹人爱[快穿]   小寡妇的第二春   碧荷衍生文   那年夏天(破镜重圆1v1)   薄情怀(1v1)   私定男伴设计师 (N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