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大寒之性,清热力强。 黄连苦寒之性特强,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具有较强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主要用于:①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与吴茱萸同用,即左金丸;②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配伍干姜、人参等,如半夏泻心汤;③湿热泻痢,配伍葛根、黄芩等,如葛根黄芩黄连汤;④热毒炽盛之痈肿,配伍栀子、黄芩等,如黄连解毒汤;⑤胃火炽盛之消渴,可与麦冬、地黄等同用。 黄连主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其中小檗碱为其代表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小檗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于肠道易感菌抑制作用较强。 1.治疗胃炎 黄连苦寒,易于败胃,但小剂量应用却有健胃之功。《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乃寒热互结之慢性胃炎专方,方用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组成,方中黄芩与黄连之比为3∶1,黄连的用量较小。黄连主含小檗碱等生物碱,能够直接中和过多的胃酸,从而减弱了攻击因子的攻击力量,而人参、大枣、炙甘草能够增强胃黏膜的防御作用。从根本上扭转了攻击因子与防御因子的动态平衡,恢复胃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 与半夏泻心汤相似的经方还有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诸方,诸方黄连的用量不能过大,仅用一两,黄芩与黄连的用量之比始终为3∶1。 2.治疗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毒素入血。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本经》载黄连主“肠澼腹痛下利”,肠澼是痢疾的最早提法。鉴于痢疾的临床表现,以湿热痢疾最为常见。黄连苦寒,能够清热燥湿止利,最为对证,被历代医家称为泻痢要药。 痢疾可表现为过度腹泻,因过度腹泻丢失了大量的碱性肠液,所以容易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从药理的角度讲,黄连主含小檗碱等生物碱,进入机体后能够中和多余的酸,从而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另一方面,小檗碱等生物碱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细菌具有杀灭作用,对痢疾具有直接治疗作用;此外,小檗碱能够抑制胃肠黏液分泌,减轻渗出,从而起到止泻作用。所以,黄连不仅对痢疾杆菌具有杀灭作用,而且对痢疾的治疗是多方面的。 需要强调的是,用于痢疾时,黄连的用量一定要足,《伤寒杂病论》用黄连治痞证一般为一两,而治疗痢疾的经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则用黄连三两,也只有量大,才能够对痢疾杆菌产生强大的杀灭作用,才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痢疾被现代医学确定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一旦确诊,便听从于西医治疗,中医很少有介入的机会。有些转变为慢性的痢疾可能会寻求中医诊治,那时,乌梅丸的应用概率较大。因为乌梅丸亦“主久利”,组成中也含有黄连。 3.镇静安神 《本经》并未提及黄连的安神作用,只言黄连“主热气……久服令人不忘”,似乎“热气”与“令人忘”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 火热体质的患者除了具有眼屎多、口中干苦、纳多易饥、大便干结、舌苔黄厚、脉象滑数有力外,其血黏度增高、头脑昏沉、记忆力下降等也常常是患者的主诉,说明“热气”可以导致“令人忘”。此时,患者服用黄连解毒汤三五剂之后,常常感觉口中清爽、头目清晰,说明黄连“主热气……久服令人不忘”是有道理的。 《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心中烦”,表现为心中烦闷,头目昏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不得卧”,即睡眠不佳,表现为心烦意乱,不能入睡,或者入睡后易醒,醒后再次入睡困难,可伴有心火上炎的症状,如面红、唇红、口舌生疮、舌苔黄、舌质红绛等一派火热上炎的临床表现,治以泻火,黄连阿胶汤最宜,方中的黄连可谓量大,用至四两。 温胆汤乃祛痰剂,主治“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异象
相关推荐:
小寡妇的第二春
身娇肉贵惹人爱[快穿]
火影之最强白眼
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
召唤之绝世帝王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萌物(高干)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深海gl (ABO)
那年夏天(破镜重圆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