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春日暄妍/袅袅春腰 > 第81章

第81章

苓,其性凉,长于渗利湿热;茯苓菌核生长中抱有松根者,称为茯神,长于宁心安神,松根称之为茯神木,具有安神之功。 茯苓甘平,归心、脾、肾经,其作用和缓,能够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主要用于:①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等,配伍泽泻、白术等,如五苓散;②痰饮内扰之眩晕,可配伍白术、桂枝等,如苓桂术甘汤;③脾气虚之食少、纳呆、体瘦,宜配伍人参、白术等,如四君子汤;④心脾两虚之心神不安,宜配伍人参、龙眼肉等,如归脾汤。 1.利水作用 茯苓的利水作用最早记载于《本经》,即“利小便”,再结合其主治“口焦舌干”来分析,显然属于水湿内停所致。 为什么说是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口焦舌干呢?从“口焦舌干”来分析,患者可能出现脱水,此时患者可大量饮水,但由于幽门梗阻或胃扩张导致胃内潴留,使摄入的水分不能进入小肠、大肠,大肠的吸收水分功能障碍,上不能承于口而表现为口干,下不能输入膀胱而表现为小便不利。所以,患者无论喝多少水也无法纠正全身的脱水状态。这种情况大多见于幽门梗阻导致的胃潴留。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五苓散治疗的“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之“水逆”证,上述症状出现,只须茯苓等利水药以利水即愈。 现行教材也把茯苓当作一味利水药物来看待,的确,茯苓所含的茯苓酸具有利水消肿作用,它不仅能结合到肾细胞醛固酮受体上,提高尿中钠与钾比值,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也就是说剂量越大,其利水作用越明显。 茯苓利水时,既可以作汤剂,也可以作丸、散剂。通过分析张仲景的用药规律,茯苓作汤剂时常与甘草配伍,如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泽泻汤等。药理研究发现,甘草酸能够增加茯苓酸的溶出度。而茯苓用作丸、散剂时可不受甘草的影响,如肾气丸、当归芍药散、五苓散等。 药理研究发现,五苓散改作汤剂来使用,其汤剂的利水作用不如散剂的作用强。分析其原因,五苓散可能有不溶于水的成分所致,极有可能是方中白术、桂枝的挥发油在起作用。 2.治疗口干、口渴 《本经》记载茯苓主“口焦舌干”,《名医别录》载其“止消渴”,说明茯苓能够治疗口干、口渴,但是茯苓治疗何种类型的口干、口渴?结合其利水的作用来分析,其主治的口干、口渴当属于水湿阻滞而不能上承于口所致。 分析《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正确的治疗方法就是汗法,即遍身微汗为宜,且“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大汗既伤阳,又脱水,此条即脱水明显,故见“胃中干”,其表现是口干欲饮,而且口渴的程度较重,以致“烦躁不得眠”,正确的处理方法则是“少少与饮之”,即少量频服白开水,到什么程度呢?“令胃气和”即可,也就是不太口渴就可以了。因为,水的代谢也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喝到患者不渴了,人体摄入的水就会超量。 “少少与饮之”这种情况,一般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说起来难以置信。1960年前后,饿死的人比比皆是,然而撑死的人也不在少数。那时候,一个人往往饿了好多天,饿得两眼冒金星,满眼都是食物,好不容易见到了食物,往往大吃而特吃,一直吃到嗓子眼,直到吃不动为止。口渴了,喝口水,食物一膨胀,结果胃也就撑破了。哪里还有救? 夏天天气极度炎热,一青年人外出,忘记带水,极度口渴,远远望见一卖冰棍者,呼之即来,查看一下里面的冰棍,说都买了。然后一块块地咬着吃,当时是很爽快。可等吃完了冰棍,感觉到牙齿不太舒服,到了晚上,牙痛的要命,过了一个月,牙齿全部脱落。你说那人悔不悔?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拿饮水来说吧,极度口渴的时候,要“少少与饮之”,然而有几人能够做到?都是一饮为快,结果由于患者饮用的水往往是不含无机盐

相关推荐: 三岁半修仙,洗白系统早来五百年   交易情爱(H)   那年夏天(破镜重圆1v1)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清冷仙尊时刻准备跑路   光影沉浮(1V1h 强取豪夺)   五个校花女神堵门叫我爸!   妄想人妻   失身酒   小寡妇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