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春日暄妍/袅袅春腰 > 第82章

第82章

的水,一直喝到轻度水中毒,这样的患者,不仅组织对水的利用率较低,而且所摄入的水对肾功能来讲,也是一种负担,必然导致小便困难。 如果患者口渴明显(这种口渴并不一定是由于外感病而发汗引起的,也可能是患者平素汗出较多,也有可能是天气太热而汗出较多等等),而且大量饮水,或超量饮水,再加上小便不利,必然导致体内水液积蓄,产生消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喝的水去哪里了? 患者所摄入的水,停聚于某处,或下焦或中焦,只是不能上承于口,故见口渴。停于中焦则胃脘痞满而不适,即形成水痞(《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停于下焦则见水肿。患者喝水越多,水停就越明显,所摄入的水不能被人体利用,其口渴就越重。这就是消渴形成的机理。 患者出现急性脱水时,其晶体渗透压降低,而胶体渗透压正常,从而出现急性组织水肿,水液代谢失衡,在上表现为口干、口渴,在下表现为下肢水肿,而且由于水不能通过肾脏正常代谢而表现为小便量少。虽然患者极度口渴,但一般不主张患者大量喝白开水以纠正脱水,而是给予糖盐水。 那么联系到治疗上呢,五苓散中的茯苓含大量的茯苓多糖,猪苓含大量的猪苓多糖,服用五苓散时须用白饮,即大米汤,大米汤中也含有一定的糖分。患者在用五苓散治疗时,补充了一定的糖分,从而改善了晶体渗透压,这是其作用机理的一个方面。 《金匮要略》中有茯苓戎盐汤,主治“小便不利”,这种小便不利,也是因为患者脱水而大量饮水所形成的水湿内停,茯苓戎盐汤用茯苓达半斤之多,含大量的茯苓多糖,而戎盐一枚即食盐一个,二者合用,能够补充人体所必需的糖分与盐分,与我们处理急性脱水患者(给予糖盐水)的机理十分相似。 3.治痰作用 现行教材认为,茯苓能够健脾,而“脾为生痰之源”,所以,通过茯苓的健脾作用,以达到治痰的目的。 其实,茯苓在治疗“痰饮”病上,与其利水作用密切相关。痰饮病,相当于局部组织的分泌物过多而形成的一类疾病,如肺组织分泌物过多,从而表现为咳嗽、吐痰;胃肠道分泌物过多,而表现为恶心、呕吐;痰饮上犯,还表现为头晕、目眩等。笔者分析其作用机理,茯苓通过其利水作用,能够使组织的分泌物减少,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水肿。五苓散不仅能够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而且笔者擅用五苓散治疗肠道分泌物过多所致的泄泻。《金匮要略》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系由于痰饮内停所致;半夏厚朴汤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是由于咽喉组织水肿所致;二陈汤历来被认为是治痰之基本方,方中除半夏、陈皮外,茯苓也是一味很重要的治痰药。是故,茯苓历来被誉治痰之神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4.镇静作用 《本经》载茯苓主“忧恚惊恐……久服安魂养神”,《名医别录》“保神守中”,《药性论》“善安心神”,《日华子本草》“开心益智,止健忘”,说明本品能够宁心安神。 《伤寒论》第65条之苓桂甘枣汤主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第96条小柴胡汤方后注云“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第386条理中丸方后注云“悸者,加茯苓二两”。以上三条均说明,患者出现“悸”,即可以用茯苓。悸,即心悸,属于心神不安的范畴,这与现行教材载茯苓能够宁心安神相符。 药理研究证实,茯苓所含的茯苓酸有镇静作用。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茯苓可以治疗痰饮病患者出现的眩、悸等心神不安症状。因茯苓所含的茯苓酸同时具有利水与镇静作用,所以,苓桂术甘汤主治“欲作奔豚”时,茯苓用量达半斤之多。 当然,茯苓小剂量应用,也具有安神作用,如《金匮要略》之酸枣仁汤,也含茯苓,但剂量相对小些,仅二两。不过,方中起安神作用的主药不是茯苓,而是酸枣仁,用量达二升之多,主治“虚劳虚烦

相关推荐: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南安太妃传   深海gl (ABO)   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   痛之花(H)   成瘾[先婚后爱]   爸与(H)   小寡妇的第二春   缠欢!被清冷佛子撩的脸红心跳   光影沉浮(1V1h 强取豪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