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春日暄妍/袅袅春腰 > 第84章

第84章

范围较前扩大,但只限于双手背,较痒。查看患儿手部,双手背布满水泡样湿疹,如粟米样大,局部皮肤颜色正常。患儿精神佳,纳食一般,饮水少,盗汗比较严重,大便正常,小便短少。 处以五苓散加味:茯苓9g,猪苓9g,泽泻15g,桂枝6g,白术9g,蝉蜕9g,白鲜皮9g,地肤子9g。7剂,颗粒剂,每2日1剂,嘱忌辣忌海鲜忌羊肉,并嘱停抹药膏,因药膏可能会含有激素,停用后有可能会加重,请家长做好心理准备。 7月16日患儿家长因他病来诊,言患儿服中药至8天左右已痊愈,余药未服。 按:患儿除手部湿疹外,别无他症。如果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将很难处理。但抓住一点,双手背布满水泡样湿疹,即可断为水湿内停,治疗此证,首选五苓散原方。因局部瘙痒,故加蝉蜕、白鲜皮、地肤子以止痒。 茯苓在利水时,既可以用散剂,也可以入汤剂。入汤剂治疗水肿等病时剂量宜大,多用30~100g,有时甚至用量更大。 正确使用茯苓,要注重查舌。在人体的组织当中,舌体组织最为疏松,对于水液的代谢反应十分敏感。只要水湿内停,不管是停于中焦还是下焦,其舌的变化均十分显著。水湿泛滥,则充斥于舌部组织,导致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舌苔多呈水滑,也就是较为湿润。这种情况,不仅要用茯苓等利水,也可以配伍泽泻、猪苓等。若舌体瘦小,干红无津,则非水湿内停之征。 16.猪苓——利水之专药 16.猪苓——利水之专药 猪苓首载于《本经》,其曰:“主痎疟,解毒,蛊毒,蛊注,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其为多孔菌科植物真菌猪苓的菌核,晒干生用。以个大、体重、质坚、断面色白、无黑心空洞者为佳。 猪苓甘淡性平,主归肾与膀胱经,其作用比较单纯,即利水消肿。临床一般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等,可与茯苓、泽泻等配伍,如五苓散、猪苓汤等。 《本经》载猪苓“利水道”,《药性论》“主肿胀,满腹急痛”,《珍珠囊》载之“渗泄,止渴,又治淋肿”,《本草纲目》用之“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药理研究发现,猪苓利水的机理是抑制肾小管对水及电解质的重吸收,从而表现为利水作用。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暂且不论,在此,笔者质疑一下,猪苓利水时,是用于身体正常的小白鼠,还是处于水肿状态的小白鼠?笔者认为,不同状态下的小白鼠,猪苓对其的利水作用是不同的。 通过“茯苓”一药的探讨,五苓散是治疗急性脱水而患者大量饮水形成的水湿内停之首选方,其机理在“茯苓”的文中已经探讨。 下面探讨一下猪苓汤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泌尿系感染的治疗。《伤寒论》第223条之猪苓汤主治“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泌尿系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均是典型的小便不利,不管其是否伴有“渴欲饮水”,与猪苓汤必效。 那么,其作用机理究竟如何?笔者推测,可能是方中的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同时具有利尿消炎作用,而阿胶具有止血作用,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泌尿系感染,用猪苓汤进行治疗,不仅能够迅速改善“小便不利”,而且具有明显的止血效果。 1.猪苓汤治疗反复发作泌尿系感染案 于某,女,72岁。2010年5月11日诊。患者形体胖而虚,肌肉松软,面黄白。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轻度脑血栓等病史。 以尿血数次发作而来诊。患者于数月前曾因过食生葱及劳累而发病,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而输液3天治愈。数月来,每因过食辛辣而发,发作至少3次,但与情志不舒无关,因发作频繁而求治于中医。此次发病于4天前,又因过食生葱、生蒜而发,现输液3天效果不佳,仍有肉眼血尿,无尿急,无尿痛,无尿频,无口苦,口干明显,易汗出,舌体胖大,舌苔白略腻,脉正。纳佳眠好,大便畅。处以猪苓汤原方: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烊)各15g。5剂,煎服,每日1剂。并嘱忌食辛辣。药后即愈,

相关推荐: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清冷仙尊时刻准备跑路   双凤求凰   流萤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私定男伴设计师 (NPH)   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   满堂春   挚爱   漂亮大美人被腹黑校草叼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