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春日暄妍/袅袅春腰 > 第88章

第88章

,一般主张先煎。 然而,通过研究四逆汤的煎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显然加水量并不多,也没有先煎,而且张仲景强调方中附子一定生用,难道张仲景不怕患者中毒吗? 四逆汤主治的是亡阳急证、危证、重证,患者的病情耽误不得,在煎药时间上不能拖延,这是其一;其二,既然用生附子一枚,相当于15g左右,笔者推测,在没有先煎久煎的条件下,其乌头碱的溶出量也是有限的,可能量少不至于中毒;其三,分析《伤寒论》条文,第225条主治“少阴病,下利清谷”,第314条之白通汤主治“少阴病,下利”,第315条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利不止,厥逆无脉”,第317条通脉四逆汤主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综上所述,患者的亡阳源于剧烈的腹泻,剧烈腹泻必然丢失过多的肠液,众所周知,肠液呈碱性,那么患者因丢失过多的肠液,不仅出现心力衰竭,而且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这是一个现代医学非常重视的问题。现代医学采取的治疗措施是输液补碱,而在东汉没有输液的年代,只有口服给药一条途径。所以,乌头碱进入机体后,通过胃的吸收,能够中和过多的酸,从而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这与现代的治法不谋而合。 当然,这是用于处于亡阳状态中的“病”人,用四逆汤往往是救急的,而且是有效的。假如用于健康的人,必然会中毒。笔者曾用生附子10g治疗一位痛经的学生,而且附子经过先煎,患者服药后立即感到咽堵、舌麻、口麻、腿麻等症状,后来减量至5g,中毒症状依然出现。所以,附子用于回阳救逆治疗心力衰竭时才能生用,否则还是用熟附子比较安全。 但是,由于现代医学的先进抢救技术,生附子用于心力衰竭已无用武之地。 2.止痛作用 《本经》载附子主“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名医别录》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中医认为,不通则痛。疼痛性疾病,以寒凝者多见,附子辛温通络,散寒止痛作用较强,凡风寒湿痹之腰痛、腿痛、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药理研究发现,附子所含的中乌头碱、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均有镇痛作用。用治寒痹之疼痛剧烈、畏寒或遇冷加剧等,可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即甘草附子汤。 学中医,首先要学会辨阴阳。阴阳辨清了,治疗的大方向便不会出错。 有的中医,行医一辈子,依照西医的方法来学习中医,这样的人,一辈子都入不了中医的这道门,更不用说登堂入室了。岂不知,中医与西医虽然都是研究人的健康问题,但研究的方向是不同的。西医是研究人的病,而中医是研究病的人。西医研究的是局部的病,中医研究的是整体的人。学西医,入门容易,但因为研究的过于精细,所以,越来越难学,由简单到复杂,这叫知识;学中医,入门很难,但中医研究的黄连还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黄连,人参也还是那个两千多年前的人参,从宏观方面来研究处于病态中的人,这是由繁杂到简单,叫智慧。 比如甘草附子汤,是治疗寒性疼痛的一首妙方,如果辨不清寒热,而用于热性疼痛,则南辕北辙。 痛风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特指急性特发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归根结底,痛风源于体内高尿酸血症,这是西医学的认识。治疗上当首选秋水仙碱,还可加服小苏打等,直接用碱来中和体内过多的酸。 而中医呢,首先要辨寒热,其热者,痛风发作时,局部红肿热痛,舌红苔黄,笔者常治以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其寒者,局部冷痛,遇冷加剧,治以甘草附子汤加味。 结合药理研究,附子含乌头碱,能够中和过多的尿酸,而且附子还具有强烈的止痛作用,这是其治疗痛风的作用基础。当然,乌头是附子的母根,临床上运用附子治疗痛风时,完全可以用乌头来代替。 3.散寒之功 《本经》载

相关推荐: 失身酒   漂亮大美人被腹黑校草叼走了   带着儿子嫁豪门   清冷仙尊时刻准备跑路   玩笑(H)   妄想人妻   缠欢!被清冷佛子撩的脸红心跳   认输(ABO)   我在末世养男宠   南城(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