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欲饮水,无恶心,无呕吐,眠多无梦,下肢不肿,二便正常,舌质润,苔薄少,脉沉弱而缓。有严重的直立性低血压,即便坐在椅子上站起时也有明显的头晕,只要改变体位,眩晕必作。温潜法治之,处以真武汤加味:附子30g(先煎),干姜20g,茯苓20g,白术20g,白芍20g,龙骨30g,牡蛎30g,石决明30g。6剂,煎服,每日1剂。 3月30日二诊:血压160/90mmHg,眩晕、头胀明显好转,舌脉无明显变化。上方改附子为40g,石决明为80g,继服6剂。 4月6日三诊:降压药已经停止服用,现测血压125/70mmHg,眩晕、头胀愈,偶尔头痛,舌脉无明显变化,上方6剂。前3剂,每日1剂,后3剂,分6日服完,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患者阳虚症状明显,如平素畏寒,四肢常冷,胃怕冷,从来不吃凉东西,脉沉弱而缓等,宜温之,故与真武汤,原方主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瞷动,振振欲擗地者”。既然真武汤以附子为主药,阳虚证必见,那么文中的“发热”是由于阳虚而上浮所致,而不是表证的发热,文中的“头眩,身瞷动,振振欲擗地”,也是虚性兴奋。结合本案,患者虽然瘦小体弱,但血压升高,导致明显的头晕、头胀,属于虚性兴奋,故与龙骨、牡蛎、石决明等重镇之品。 一般认为,高血压多属于肝阳上亢的范畴,以滋阴潜阳为主要治法,滋阴药与重镇药配伍,这种治法实际上是凉潜法,其脉多见热象。而本案患者脉沉弱而缓,按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的观点,属于附子脉,这是选用真武汤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诊时患者症状已经有所缓解,但血压并没有明显改善,故加大石决明用量至80g,取“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之意。患者服中药的同时,虽然停用降压西药,而血压降至正常,足以说明石决明的降压效果,也可以说明真武汤对阳虚体质的改善作用。 石决明是鲍鱼的贝壳,药典规定用量为3~15g,笔者认为这个用量过小,难以达到有效剂量。再从安全角度来看,本品主含碳酸钙,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故可放胆用之。早在十多年前,一朋友告知,石决明降压效果明显,笔者一直未重视之,该案取得理想效果,其重复性如何,需要临床进一步验证。 3.真武汤加味治疗低血压、头昏案 赵某,女,37岁,身高160cm,体重52kg,2017年9月8日以低血压、头昏为主诉而就诊。 自述从小有低血压,收缩压一般为90mmHg左右,舒张压一般为50~60mmHg。畏寒、乏力等症状好像从小时候就有,但近几年加重,精神疲倦,头昏、头晕明显,记忆力下降明显,易怒,易烦躁,易抑郁,易焦虑,喜欢唉声叹气,畏寒,畏风,出汗少,出汗后身凉,晨起眼睛浮肿,有眼袋,黑眼圈,鼻干,口干喜热饮,口苦,口黏,口腔溃疡1处,有黏痰,但不咳嗽,腹部发凉,眠可,手脚冰凉,手指有发胀感,大便正常,舌质润,苔薄少,有齿印。 真武汤加味:黑顺片15g,炒白术15g,茯苓15g,干姜10g,桔梗6g,党参20g,白芍10g。颗粒剂,10剂,每日1剂,饭前半小时温开水分2次冲服。 9月22日二诊:患者反馈,大概吃到第5天的时候精神就开始好起来了。现在下午都不会感到疲惫了,嘱原方再进10剂以巩固疗效。 10月11日三诊:患者反馈,效果显著,黑眼圈、鼻干、口干、口苦、口黏、口腔溃疡等都已经痊愈,现在血压110/70mmHg,再没像原来那样昏昏沉沉的,现在感觉精力充沛嘱再进原方10剂。 按:真武汤来源于《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由附子、茯苓、
相关推荐:
一世独宠:庶女为妃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私定男伴设计师 (NPH)
妄想人妻
玄门美人星际养崽指南
满堂春
薄情怀(1v1)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末世女重生六零年代日常
南安太妃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