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其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俗称旱半夏,以质地坚实、色白、粉性足者为佳。生品多供外用,能够散结消肿,内服时一般用炮制品,炮制品规格较多。用生姜、白矾炮制,名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用甘草、石灰水炮制,名法半夏,长于燥湿健脾;用8%白矾溶液炮制,名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用法半夏与赤小豆、苦杏仁、鲜辣蓼、鲜苍耳草及面粉经加工发酵而成,名半夏曲,长于化痰消食。笔者最常用姜半夏,既能止呕,又能化痰。 不少药店以水半夏混充半夏,价格虽然低廉,但疗效差,不可当作半夏的代用品。 半夏辛苦而性温,归脾、胃、肺经。它能够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要用于:①湿痰证、寒痰证,症见咳嗽、咯吐稀白痰等,常与陈皮、茯苓等同用,如二陈汤,亦可与桂枝、细辛等同用,如小青龙汤;如果配伍黄芩、石膏等,亦可用于热痰。②半夏为止呕要药,可用于各种呕吐如胃寒、胃热、胃虚等,胃寒呕吐,配伍干姜;胃热呕吐,配伍黄连;胃虚呕吐,可配伍人参。③用于结胸、梅核气、心下痞满等。如治疗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证,配伍黄连、瓜蒌,如小陷胸汤;治疗痰气交阻之梅核气,配伍厚朴、生姜等,如半夏厚朴汤;治疗寒热互热之心下痞满,配伍干姜、黄连等,如半夏泻心汤。 此外,生半夏还可以外用,治疗无名肿块。 1.化痰 半夏的化痰作用在《本经》中记载并不明确,因“咳逆”与咳痰有一定的关系,但并未明确指出半夏能够化痰。《名医别录》载之能够“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逆上气”,唐代《药性论》载之“能消痰涎……去胸中痰满……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后世本草对于半夏的化痰作用多有记载,如《珍珠囊》《医学启源》《本草蒙筌》等,而《本经逢原》对半夏的作用尤为重视:“半夏同苍术、茯苓治湿痰,同瓜蒌、黄芩治热痰,同南星、前胡治风痰,同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瓜蒌、贝母,非半夏所能治也。” 半夏的化痰作用不仅为古今本草所记载,而且早已被临床证实。对于咯痰质地清稀而易于咯出者,临床上属于湿痰或寒痰,服用半夏制剂后,患者的痰量明显减少,乃至不再咯痰,说明半夏具有确切的化痰作用。临床常用方如半夏厚朴汤、二陈汤、温胆汤等在化痰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然而,半夏的化痰功效尚未被现代药理证实,笔者推测,这可能与现代的技术手段有关。 但是,不能证实的技术或功效,就不能指导临床吗?恰恰相反,药物的功效应该来源于临床,来源于疗效,而不应该来源于实验室。 此外,《伤寒论》第149条用半夏泻心汤主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均含半夏,其主治症之一都有心下痞,所以,现行教材大多认为半夏能够消痞。 从其作用机理来分析,半夏消痞作用与其化痰作用机理无二,半夏所化之痰为寒痰、湿痰,其特征为质地清稀,其本质为气管与支气管的分泌物增多,而半夏能够抑制气管与支气管的分泌。半夏不仅能够抑制气管与支气管分泌物增多,研究还发现半夏有显著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实际上就整个消化道而言,半夏均有抑制其消化腺分泌的作用。比如通过抑制胃液分泌,减轻了上消化道积气,而表现为消痞作用;患者口服半夏制剂后,会感到口干舌燥,这是其抑制唾液分泌的表现。 还有,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半夏泻心汤的适应证除心下痞满外,一定要看舌,舌苔腻或微腻或微黄而腻者,是半夏泻心汤的不二选择。因为,其舌苔腻,从中医方面来讲,说明有湿,而半夏能够燥湿化痰;从药理方面来讲,舌苔腻说明唾液分泌增多,其胃液的分泌必然旺盛,而半夏能够抑制消化腺的分泌。 但须要说明一点,半夏化痰作用的有效分成至今尚未明确。 2.止呕 半夏的止呕作用,《本经》尚未提及,《名医别录》始载之主“时气呕逆”,在《伤寒论》
相关推荐:
花样宠妻:猎户撞上小作精
五个校花女神堵门叫我爸!
岁岁忘忧(完结)
召唤之绝世帝王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光影沉浮(1V1h 强取豪夺)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一世独宠:庶女为妃
假戏真做后他火葬场了
小寡妇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