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春日暄妍/袅袅春腰 > 第106章

第106章

方,临床上一般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用之,对于祛痰之作用,可谓首选。 (2)宽胸 桔梗的宽胸理气作用,主要是依靠其祛痰机理而发挥出来。上文所述,桔梗所祛的痰为黏痰,由于其质地比较黏稠,粘在肺泡壁上,阻断了肺部气体交换,所以患者会感到胸闷不畅,这样的患者同时也存在着咯痰。 当然在疾病的早期,痰液未出之际,也可能表现为无痰咯出,但千万不要认为此时患者没有痰。相反,可能是患者体内的痰壅聚于肺,而无法咯出。如果患者的痰一旦容易咯出,就说明患者的疾病出现了转归,是疾病好转的表现。 对于无痰咯出的患者而表现为咳嗽气急、胸闷者,一定要用清肺热的药或方,重用桔梗,往往在二三剂之后,患者可大量咯出稀痰,胸闷消失、咳嗽减轻、气急已除。 清代医家王清任先生创血府逐瘀汤,方中含四逆散与桃红四物汤,一般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胸痹,然而应该如何解释桔梗在方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桔梗的作用依然是祛痰、宽胸,而绝非简单地以理气来解释之。 临床上,冠心病患者的常见证型有两个,一个是血瘀,一个是痰阻。但无论是哪一型,都可以用桔梗。 痰阻用桔梗,不必解释,但血瘀之冠心病为何要用桔梗呢? 早在《本经》即载桔梗“主胸胁痛如刀刺”,胸闷、胸痛是冠心病发作的主要表现之一,这是其文献依据。但药理依据呢?笔者推测,一是桔梗能够祛痰,使呼吸道保持通畅,改善气体交换;二是截断疗法,起预防性治疗作用,因为冠心病患者发作时,可能会引起急性肺水肿而咯吐粉红色痰。 2.利咽喉 桔梗的利咽作用,最早应用见于《伤寒论》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但其利咽作用一直未受到古代医家的重视,直至金代张元素在《珍珠囊》中有记载“其用有四,止咽痛”,自此,桔梗的利咽作用才逐渐被看重,如《本草蒙筌》即载“咽喉肿痛急觅”,而《本草汇言》言桔梗实乃“主利肺气,通咽喉,宽胸理气,开郁行痰之要药也。”看来,自东汉至宋代这一相当长的时间内,桔梗的利咽作用并不被古代医家所重视。 然而,桔梗的利咽作用早已为临床公认,是利咽的极佳之品,对于急性与慢性咽炎、扁桃体肿大等所致的各种咽喉不清爽、吐痰不利、声音嘶哑等,临床应用极为有效。但其机理,笔者推测,可能与桔梗所含的皂苷有莫大关系,桔梗皂苷能够刺激咽喉黏膜,促使咽喉局部发炎的组织脱落,对黏膜组织具有修复作用。 3.排脓 桔梗的排脓作用首先记载于《金匮要略》之排脓散与排脓汤,排脓散由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组成,主治证未载;排脓汤由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组成,主治证亦未载。 以上两方,一散一汤,均名“排脓”,但药物组成并不相同,相同者只桔梗一味,可见桔梗具有排脓之功。这是桔梗排脓作用的最早记录。 从临床报道的情况来看,排脓散与排脓汤多用于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肺脓疡、手术后脓液引流不尽、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鼻炎、各种皮肤化脓性感染等,从以上疾病不难看出,其共性是化脓,而桔梗的功效是排脓,对于已经化脓的感染病灶,能够促使脓液尽快排净,使疮口尽快愈合。 从临床来看,桔梗排脓的确有效,笔者推测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所含的桔梗皂苷有一定关系。但桔梗皂苷并非通过胃的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是经口服在消化道中被分解破坏后入血。至于桔梗皂苷被分解成何种化合物,临床与实验均没有报道,也就不得而知了。 故尔,笔者推测,桔梗皂苷经过消化道分解,其降解产物进入血液循环,渗透到化脓性病灶的局部,对局部的血液循环具有阻断或分离作用,使新生的肌肉与已经化脓的组织分离,促进脓液的排出,也就是起到局部清创作用,与西医的局部清创术有类似之处。如以上成立,就这一点来讲,桔梗可被称之为化脓性病灶的内服清疮剂。 清疮与消炎

相关推荐: 萌物(高干)   认输(ABO)   仙道空间   芊芊入怀   召唤之绝世帝王   [网王同人] 立海小哭包   光影沉浮(1V1h 强取豪夺)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带着儿子嫁豪门   清冷仙尊时刻准备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