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为人参对机体的代谢有同化作用,使人长“肉”。 第二,胖壮之人的乏力不宜使用黄芪。因为胖壮之人除乏力外,大多伴有口苦、口腻、其腹膨胀如鼓,按之心下满痛,大便溏而黏或大便干结等,此属于典型的大柴胡汤证。这样的乏力很容易治疗,使用大柴胡汤攻下,患者往往在两三剂药之后,就感到浑身轻松,如释“重”负。 第三,凡遇阴雨天乏力加重的患者不宜使用黄芪。因为这种人,必有湿气在表,湿的特点之一是重浊,在人即表现为困倦,对于此类患者,应以发汗祛湿为主要治法,麻黄为常用之品。 (2)治疗体虚易感者 《本草汇言》称黄芪能“实卫”,现行教材认为本品能益卫气而固表。药理研究发现,黄芪多糖、黄芪皂苷等有效成分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显著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对易于感冒的患者或预防感冒确有重要价值。 理论上讲,对于虚胖患者的免疫力低下,最宜使用黄芪。但实际上,黄芪用于益卫固表时,用量一般不大,10~30g即可,所以,瘦人完全可用。 易感冒患者在感冒期间不宜服用黄芪类方,只能在其未感冒期间服用,否则就有闭门留寇之虞。易于感冒的患者,尤其在冬天易于发作,故此时不宜服用黄芪类方。而在不易感冒的春天或夏天,如果要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个季节服用黄芪类方最佳。 1995年冬,笔者反复感冒,1个月大约2次,持续了一个冬天,感冒则流涕,畏寒,咽痛等。至1996年春天,笔者到药材市场批发了1公斤的黄芪,分成30份,煎服,连服1个月,从此不再轻易感冒。 2.利水消肿 黄芪的利水消肿作用,在古籍中根本找不到记录。《金匮要略》之防己黄芪汤主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由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组成,但不能由此认定黄芪具有利水消肿作用,因为防己本身具有利水消肿之功。 然而现行教材却认为黄芪具有利水消肿之功,药理研究也发现,本品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尿蛋白,虽然其作用的有效成分不明确,但对于我们研究慢性肾炎的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笔者认为,黄芪治疗慢性肾炎的机理可能有二:一是修复了慢性肾炎患者肾小球的过滤功能,使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透过肾小球,而重新回到血液循环,减少了蛋白质的丢失。所以,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的黄芪类方后,检测尿中蛋白的含量是判定服用黄芪是否有效的指标之一。二是黄芪有可能促进肝脏对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胶体渗透压,纠正低蛋白血症,恢复血浆胶体渗透压,把血管外多余水分重新“吸入”血管内,再由肾脏排出,最终达到消肿目的。所以,表面来看,是黄芪发挥了利水作用,但实际上,是黄芪的益气即提高血浆白蛋白而起作用。服用黄芪类方是否有效,检测血浆白蛋白的含量即能判断。 既然黄芪能够提高机体的白蛋白,那么它治疗的水肿是慢性肾炎所导致的水肿,对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所导致的面部水肿,恐怕不太合适。 严重肝病时发生的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肝肾综合征,也可以出现低蛋白血症,从而表现为明显的下肢凹陷性水肿。由于人体白蛋白是在肝脏当中合成的,肝功能已经衰竭,无论患者服用多大量的黄芪,都无济于事。 防己黄芪汤是治疗慢性肾炎水肿的有效名方之一,防己能够利水消肿,黄芪、白术能够补气,能够提高人体的白蛋白,对慢性肾炎水肿具有标本兼治之功。 但防己分为汉防己与木防己两种,无论哪种防己,都具有利水之功。其中木防己属于马兜铃科植物,具有肾毒性,所以,无论木防己具有多么好的利水作用,建议大家不轻易使用。 3.托毒生肌 《本经》载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而且把“主痈疽久败疮”作为首要的功效,看来,《本经》时代对黄芪托毒生肌的功效比较重视。正因为患有“痈疽久败疮”,所以黄芪具有“排脓止痛”之功。“大风癞疾”,说明患者有慢性顽固性皮肤疾患,“鼠瘘”,相当于淋巴结结核。以上疾
相关推荐:
未婚妻和乡下表弟
玩笑(H)
碧荷衍生文
爸与(H)
南安太妃传
双凤求凰
挚爱
仙道空间
召唤之绝世帝王
身娇肉贵惹人爱[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