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诗小说

知诗小说> 春日暄妍/袅袅春腰 > 第116章

第116章

白术既能够增强脾胃的消化能力,又具有燥湿之功,故称白术为健脾之首选药。具有类似作用的药物还有茯苓,既能健脾,又能利湿。所以,白术常与茯苓同用,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均含二者的配伍。 2.利水消肿 白术的利水之功,在古籍本草中多有记载,如《新修本草》及《日华子本草》均载“利小便”,《名医别录》以之“消痰水”,《本草衍义补遗》谓之“能消虚痰”。本品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为治痰饮、水肿之良药。用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口渴、汗多、泄泻等,配伍茯苓、猪苓等,如五苓散;用治阳虚水肿,配伍附子、生姜等,如真武汤,不管是肾炎水肿,还是肝硬化腹水,证属阳虚水泛者,均可使用本方;用治脾虚失运之痰饮,与桂枝、茯苓、甘草同用,即苓桂术甘汤。以上三方来自《伤寒论》,均为临床常用方剂。 药理研究证实,白术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苍术酮,能强烈抑制Na+-K+-ATP酶的活性,从而表现出强大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张仲景早已认识到了白术的利尿作用,所以,五苓散、真武汤等利水方,都离不开本品作用的支持。 分析白术利水而治疗水肿的机理,笔者认为至少有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具有直接的利水作用;另一方面,它通过增强胃肠道的消化机能,加快蛋白质的合成,增强了胶体渗透压,使组织中过多的水分重新进入血液循环,再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当然,白术的利水作用,也可以用于迷路水肿,其在发作时,表现为天旋地转、呕吐剧烈、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血压下降等,可选用《金匮要略》之泽泻汤,由泽泻五两、白术二两组成,方中泽泻与白术都能利水,从而减轻迷路水肿。 3.益卫固表 《本经》明确提出白术“止汗”,《本草衍义补遗》谓之“有汗则止,无汗能发”,《备急千金要方》用之治自汗不止,单用白术末内服。本品能补脾益气,培土生金而益气固表止汗,用治气虚自汗、易于感冒等,必配伍黄芪,再加防风,即玉屏风散,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疗效确切。 白术与黄芪均能益卫固表,然则机理不同。白术通过增强胃肠道的消化与吸收功能,间接增加了人体白蛋白的含量,增强了机体的抵抗力;而黄芪则是通过肝脏合成白蛋白,增加蛋白质的含量,直接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二者的关系,也就是“渔”与“鱼”的关系。 4.量大通便 白术的通便之功,在古代医籍中未见记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识到白术的通便之功,白术富含油脂,能够润肠通便。不过,便秘的种类较多,按便质而分,有便干者,也有大便不干但排便困难者。前者多为实证,当用芒硝、大黄等泻下通便之品;后者多见于年轻女性,多为气虚无力排便所致,治疗上当以益气通便为法,因白术既能益气,也能润肠通便,故白术为首选药。笔者治疗气虚便秘,症见大便不干,常在三五日排便一次,排便困难,腹部难受等,多用补中益气汤配伍枳实,方中白术须生用,而且要重用,须在30g以上,有时达120g,疗效满意。 生白术通便的功效已为临床证实,而其作用机理,笔者推测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有关,用量越大,其挥发油就越多,其通便效果就越好,反之,其通便作用则不明显。而且,炒白术具有止泻作用,说明白术经过炒制以后,所含挥发油丢失,也就不再具有通便作用了。 总之,现在大多医家认为,白术归脾、胃经,脾胃是机体能量的来源,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脾胃的运化。比如张仲景非常重视脾胃的功能,小柴胡汤、旋覆代赭汤、半夏泻心汤等方都配伍人参、炙甘草、大枣等以健脾养胃。至金代李东垣对脾胃的重视达到了顶峰,其著《脾胃论》一书,即是明证。 而西医学不甚重视脾胃,肿瘤患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此类患者经过手术、化疗、放疗之后,胃口急剧下降,体重明显减轻,体质迅速恶化,说明患者的胃口衰败,而患者死亡时所下的诊断无非就是肝衰竭、肾衰竭、呼吸衰竭等,而未曾听说过有

相关推荐: 私定男伴设计师 (NPH)   南安太妃传   满堂春   花样宠妻:猎户撞上小作精   成瘾[先婚后爱]   玄门美人星际养崽指南   认输(ABO)   仙道空间   漂亮大美人被腹黑校草叼走了   岁岁忘忧(完结)